传统的八件包括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如意、枣花、聚宝盆、虾酥。
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等八种馅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面成。
过去的津八件分为大八件、小八件、细八件,统称为八件。
从小到大,天津人对“点心”都当做“高档东西”对待,虽然现在很容易能吃到老味儿的糕点,当年可是只有过年才能买上这么一盒中式糕点。

小时候,这都是“宫廷糕点”的地位啊!“这个是皇上吃过的,那个是慈禧吃过的…”还别说,还真是“御膳”,传入民间改良为如今的“八大件”!

可说是这么说,北京和天津对糕点的叫法还是不同的:
虽是仅仅相隔134公里,但在北京谁说“送点心~”就能打起来。对于老北京来说,“点心”指的是古时候对死囚心口窝儿,那致命的一刀——称作“点心”
老北京叫“点心铺”为“饽饽铺”,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天津有的“点心铺”招牌是“饽饽铺”的原因……

随着现在西点店的增多,芝士、巧克力……等口味的西点占据了大量的天津市场,今天小编就带你看看天津还有哪些值得大块朵颐的“宫廷中式糕点”!!!


欣乐糕点店

一家经营了很多年的国营老店,身穿白大褂的服务员麻利地拾着糕点,结账时,只收现金那算盘打得更是噼啪直响,光在一旁看着都觉得过瘾。

一走进门儿,香味儿扑面而来!微甜微咸、酥口不油腻的三角酥;栗子味的“炉元”都是现做的;淡淡玫瑰香、清甜不腻的玫瑰饼等,都让你忍不住咽口水!

一到快中秋了,他们家的月饼更是一到这个时候就大排长龙!不提前买都吃不上这口儿老味儿!

桂顺斋

肯定有读者奇怪第一个怎么不是桂顺斋呢?那是因为桂顺斋最早的发家不在天津。

80年历史的桂顺斋,是天津最知名的清真点心铺。当时北京通州城里有个“大顺斋”火烧铺,老板刘星泉为了生计来到天津
1924年在天津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

一定要去和平路的总店,分店都是二厂出品。一进店能闻到浓浓的香油味,这是清真点心的最大特点。
桂发祥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

不仅仅只有麻花,中式糕点也是很有名的!打开点心盒子,扑面而来的香油味儿,那是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必备呢!

大桥道

大桥道糕点是天津的著名品牌,“经典”老店,“天津人都知道”。

锅盔枣泥、喜饼、寿饼……讲究一个火候和口味,属于精致范儿的中式糕点。点心软糯的口感,更受家里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加上天津人对大桥道这个牌子的信任,逢年过年也少不了“大桥道糕点”的影子。
冠生园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冠生园,天津人小时候都觉得冠生园和其他糕点店不同,拥有一股奶香气,属于香软类型的糕点

都说绿豆糕是冠生园的招牌,基本老少皆宜,一丁点儿豆腥味儿都没有。最可贵的是嘴里不觉得太干,还有点儿酥酥的口感,称得上是入口即化。
祥德斋

祥德斋始建于1846年, 相传清道光皇帝携百官顺南运河巡查御驾临津。
行至老城厢水陆码头, 驾临其间品尝糕点, 一时龙颜大悦, 当场指定“京八件”等糕点为宫廷贡品
并当即为其提联一幅 “祥兆三澄糕凝白雪,德修多士饼赐红绫”。

祥德斋糕点店生产各式糕点200余种,津味“京八件”、炉元蛋糕、提浆月饼等为其特色产品

选料精良,香醇可口,讲究外观规格,并注有“明灯牌”商标,在京津享有盛名。在当时天津同业中均首屈一指,更是老味儿香浓。
蛤蟆吐蜜

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追随燕王征战的将士们为了军粮便于携带,就把一种用面粉烤制的饼抹上羊油脂。
刘家人见到这种饼子后萌生出制作一种既便于携带又口感上佳的面食的想法。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刘家人在祖辈传承的面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出工序多达26道的“蛤蟆吐蜜”,并将之完整地传承下来。

新鲜出炉的蛤蟆吐蜜还冒着袅袅的热气,吃它有个讲究,那就是“嘴得张得比它还大”,一口下去,皮劲道爽口,馅儿甜蜜芬芳,整个口腔都溢满了香甜的滋味。
祥禾饽饽铺

《舌尖上中国3》不知道你有没有看。纪录片中出现了好几个天津元素,除了红姐的煎饼果子、扣扣的美食,还有一家津门老味点心——祥禾饽饽铺。

这家饽饽铺可不简单,在上纪录片之前早已声名远播,故宫糕点御用,食神蔡澜先生跨越半个中国专程探访。

传承四代的手艺和好味道,使祥禾已经成为了宫廷点心的代名词。许多外地人专门驱车来,排一整天队就为尝一口它家的点心。
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是非常火爆的一家点心铺,天津人从前只能托人带回天津送礼,现在基本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稻香村的身影

稻香村的精致更像老式宫廷点心的样式,也是最有传统风味的感觉。也是老一辈儿人比较认的大品牌,很有面子的“拜守礼”。


“

这点心也还是爱吃中式的
这小时候的味道
回忆里的津味儿点心
一口下去,都是浓浓的香气!
”

手绘插画由@心壹绘画 授权
传统的八件包括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如意、枣花、聚宝盆、虾酥。
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等八种馅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面成。
过去的津八件分为大八件、小八件、细八件,统称为八件。
从小到大,天津人对“点心”都当做“高档东西”对待,虽然现在很容易能吃到老味儿的糕点,当年可是只有过年才能买上这么一盒中式糕点。

小时候,这都是“宫廷糕点”的地位啊!“这个是皇上吃过的,那个是慈禧吃过的…”还别说,还真是“御膳”,传入民间改良为如今的“八大件”!

可说是这么说,北京和天津对糕点的叫法还是不同的:
虽是仅仅相隔134公里,但在北京谁说“送点心~”就能打起来。对于老北京来说,“点心”指的是古时候对死囚心口窝儿,那致命的一刀——称作“点心”
老北京叫“点心铺”为“饽饽铺”,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天津有的“点心铺”招牌是“饽饽铺”的原因……

随着现在西点店的增多,芝士、巧克力……等口味的西点占据了大量的天津市场,今天小编就带你看看天津还有哪些值得大块朵颐的“宫廷中式糕点”!!!


欣乐糕点店

一家经营了很多年的国营老店,身穿白大褂的服务员麻利地拾着糕点,结账时,只收现金那算盘打得更是噼啪直响,光在一旁看着都觉得过瘾。

一走进门儿,香味儿扑面而来!微甜微咸、酥口不油腻的三角酥;栗子味的“炉元”都是现做的;淡淡玫瑰香、清甜不腻的玫瑰饼等,都让你忍不住咽口水!

一到快中秋了,他们家的月饼更是一到这个时候就大排长龙!不提前买都吃不上这口儿老味儿!

桂顺斋

肯定有读者奇怪第一个怎么不是桂顺斋呢?那是因为桂顺斋最早的发家不在天津。

80年历史的桂顺斋,是天津最知名的清真点心铺。当时北京通州城里有个“大顺斋”火烧铺,老板刘星泉为了生计来到天津
1924年在天津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

一定要去和平路的总店,分店都是二厂出品。一进店能闻到浓浓的香油味,这是清真点心的最大特点。
桂发祥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

不仅仅只有麻花,中式糕点也是很有名的!打开点心盒子,扑面而来的香油味儿,那是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必备呢!

大桥道

大桥道糕点是天津的著名品牌,“经典”老店,“天津人都知道”。

锅盔枣泥、喜饼、寿饼……讲究一个火候和口味,属于精致范儿的中式糕点。点心软糯的口感,更受家里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加上天津人对大桥道这个牌子的信任,逢年过年也少不了“大桥道糕点”的影子。
冠生园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冠生园,天津人小时候都觉得冠生园和其他糕点店不同,拥有一股奶香气,属于香软类型的糕点

都说绿豆糕是冠生园的招牌,基本老少皆宜,一丁点儿豆腥味儿都没有。最可贵的是嘴里不觉得太干,还有点儿酥酥的口感,称得上是入口即化。
祥德斋

祥德斋始建于1846年, 相传清道光皇帝携百官顺南运河巡查御驾临津。
行至老城厢水陆码头, 驾临其间品尝糕点, 一时龙颜大悦, 当场指定“京八件”等糕点为宫廷贡品
并当即为其提联一幅 “祥兆三澄糕凝白雪,德修多士饼赐红绫”。

祥德斋糕点店生产各式糕点200余种,津味“京八件”、炉元蛋糕、提浆月饼等为其特色产品

选料精良,香醇可口,讲究外观规格,并注有“明灯牌”商标,在京津享有盛名。在当时天津同业中均首屈一指,更是老味儿香浓。
蛤蟆吐蜜

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追随燕王征战的将士们为了军粮便于携带,就把一种用面粉烤制的饼抹上羊油脂。
刘家人见到这种饼子后萌生出制作一种既便于携带又口感上佳的面食的想法。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刘家人在祖辈传承的面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出工序多达26道的“蛤蟆吐蜜”,并将之完整地传承下来。

新鲜出炉的蛤蟆吐蜜还冒着袅袅的热气,吃它有个讲究,那就是“嘴得张得比它还大”,一口下去,皮劲道爽口,馅儿甜蜜芬芳,整个口腔都溢满了香甜的滋味。
祥禾饽饽铺

《舌尖上中国3》不知道你有没有看。纪录片中出现了好几个天津元素,除了红姐的煎饼果子、扣扣的美食,还有一家津门老味点心——祥禾饽饽铺。

这家饽饽铺可不简单,在上纪录片之前早已声名远播,故宫糕点御用,食神蔡澜先生跨越半个中国专程探访。

传承四代的手艺和好味道,使祥禾已经成为了宫廷点心的代名词。许多外地人专门驱车来,排一整天队就为尝一口它家的点心。
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是非常火爆的一家点心铺,天津人从前只能托人带回天津送礼,现在基本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稻香村的身影

稻香村的精致更像老式宫廷点心的样式,也是最有传统风味的感觉。也是老一辈儿人比较认的大品牌,很有面子的“拜守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