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现在称为春节。而在古代是以农历来纪年,所以就称为元旦、元日等等。“元”就是开始的意思(今天我们称阳历1月1日为元旦)。对农历新年,古代是很重视的,诗人们往往会写一些诗词来庆贺,众多的庆贺元旦的诗词流传下来的很少,只有宋代王安石所写的《元日》一诗最为著名,可以说它是一首很著名的贺岁诗,只要一到春节,就往往会想起这首诗。
王安石是一位很有名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时期曾经担任过宰相。他执政之时曾大力推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当上宰相不久,正要大展宏图之时,正逢农历新年,他心潮澎湃,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元日》诗。
诗的题目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这一年的头一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
全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题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这一年的头一天。
诗中提到了当时的两个民间习俗:一是饮屠苏酒。据传此酒是由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后来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的。据说正月初一时饮用这酒,就可以避开瘟疫。
另一个习俗就是换“桃符”。这“桃符”就是早期的春联。在古代,人们过年时,把暗红色的桃木制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在上面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的神像。传说这两位是住在大山桃树下的神仙,能吃百鬼,所以把画上他们神像的桃木板钉在门旁,可以驱鬼避邪。这桃木板就叫 “桃符”。
到了唐代,一般就不再画神像了,而各是写上一句吉祥的话。再发展,这两句话又要对偶起来,而且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形成了后来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表示吉祥,表示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待。
诗中还有“瞳瞳”一词,它是指刚刚升起的太阳那光辉灿烂的样子。所以这首诗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热闹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和煦的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中。
金色的阳光照亮了千家万户,
看吧,家家户户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结尾的一句就即景收住,描绘出家家更换桃符的迎春景象,抒发出那种除旧布新的欢愉快乐的心情。
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诗人却抓住了过年时的最典型的生活细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写出了人们高高兴兴,忙忙碌碌的情景,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出了那除旧布新的特点,新的风,新的酒,连太阳也是刚刚升起来的,一切都是新的,表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很符合人们过年时那种期待美好未来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