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骊姬之乱:晋献公在执政时的3个疏忽,导致内乱的发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25 08:30:39    

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使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混乱的状态,直至晋文公重新回到晋国才结束了这场动乱。

这场内乱使晋国的国势受到了重创久久不能恢复骊姬之乱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骊姬攻于心计、步步为营。更是因为晋献公在执政时的疏忽所导致了内乱的发生。

一、轻易将三子调离都城

晋国在强盛之路上所使用的手段为骊姬之乱埋下了祸患。晋国历代统治者都存在着叔侄争斗的问题。

晋昭侯时为了防止再有叔侄争斗的事情发生,便将曲沃的封地给了他的叔叔成师。但至此晋国和曲沃仍旧持续着无休无止的争夺,历代的曲沃王甚至想要占领晋国,取而代之。

在晋武公时,曲沃终于取得了晋国的统治权。因此晋献公为了避免来之不易的权力被有心之人夺走,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渐渐地他不再下轻易相信任何人。

而骊姬的出现,却使自负的晋献公暴露出了他统治中的弊端。骊姬在拥有了自己的儿子奚齐后,便开始谋划如何为奚齐夺得继承人的位置。

而太子申生以及公子重耳、夷吾早已成年,且贤能博识深得人心。而奚齐尚幼,难以立足于朝堂,因此无法贸然换掉太子。

此时骊姬便开始想方设法离间晋献公与其他公子的关系。一向生性多疑的晋献公自然会对太子以及成年的公子们进行提防。

晋献公还正值壮年,而太子申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且支持太子的士人众多。献公害怕曲沃取代晋国的局面再次出现,对申生愈发难以信任,恐怕他有一天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后就会篡夺王位。

又逢骊姬的挑唆,认为奚齐才是继承王位的最佳人选。这是晋献公在位时做出的决策中最大的失误。

他将曲沃封地给了太子申生,在外界看来申生已经被调离了都城,远离了权力中心,很难再有继承王位的机会。重耳和夷吾也分别被安排到了蒲城和屈城。

他将已经成年且贤能的公子全部调离都城,而他们的心腹自然也会随之一同前往封地,致使晋国的权力中心只剩下骊姬和奚齐。

除此之外无其他贤能之士可用,使骊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下一步谋划。而奚齐年幼,申生、重耳、夷吾又远在封地,晋国都城无人可守,局势开始动摇,人人自危,使晋国逐渐处于危机之中。

二、听信谗言对三子失去信任

1、对申生定罪

在申生、重耳、夷吾分别前往封地后,骊姬仍没有放弃继续破坏申生在晋献公心中的形象。骊姬以申生深得民心为由让晋献公认为申生功高震主。

而生性多疑的晋献公自然无法容忍太子比自己的声望还高,于是派遣申生前往东山讨伐皋落氏之狄来测试他是否忠心。

《史记》中记载:"十七年,晋候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里克谏献公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

晋献公心中早已对申生有所不满。不论申生是胜是败,骊姬都有理由诬陷申生,若是胜了则言申生会所图更多,若是败了,则以作战不利为由治罪。

所以无论申生此战的结果如何,骊姬都下定了决心要将他铲除。即使申生身边的谋士劝说申生赶紧远离纷争。

但优柔寡断的申生绝不会因此就轻易离开,给了骊姬更多机会实施下一步陷害申生的机会。《左传》中记载:

"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

即使申生已经安于封地,但申生的存在对骊姬和奚齐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而晋献公作为父亲却丝毫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仅凭骊姬的一面之词便对申生定罪。

他将众望所归的太子置于不忠不孝的境地,然而在申生背后还有一批忠心耿耿追随着他的臣子,注定了骊姬之乱的结果不能如骊姬所设想的那般实现。

2、抓捕重耳、夷吾

骊姬瓦解了晋献公对申生的信任后又将目标放在了重耳和夷吾的身上,除了太子申生之外,重耳和夷吾也同样拥有大批支持者,也会阻挡奚齐成为太子的道路。

在申生被定罪后,骊姬又在晋献公面前诋毁重耳和夷吾,谎称他们早已知道了申生给晋献公下毒的计划。

晋献公毫不怀疑骊姬的话,对重耳和夷吾的逆反之心深信不疑,派遣士兵追杀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得被迫逃亡。晋献公和其三子的隔阂在骊姬的挑拨之下日益严重。

晋献公对骊姬的过度相信以及对其子的不信任是导致骊姬有机可乘的原因,骊姬正是掌握了晋献公无法容忍他人觊觎晋国的统治权的这种心理才设计了离间其父子四人之间关系的计策。

若晋献公能够对申生、重耳、夷吾有足够信任,那么骊姬也许就无计可施,骊姬之乱或许不会发生。

但晋献公在剿灭公族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对王公贵族中的亲人充满戒备,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毫不仁慈。这是晋献公在强大晋国的道路中为自己留下的后患。

三、一意孤行不听劝告

1、执意将骊姬立为夫人

纵使骊姬用尽手段铲除晋献公的三个年轻有为的儿子,但骊姬之乱的祸端皆起于晋献公不听劝阻执意要立骊姬为夫人。

即使在此之前晋献公的大臣已经向晋献公表示此举不详,然而晋献公却一意孤行将骊姬立为夫人,这正是导致骊姬之乱的开端。

在晋献公看来,骊戎作为战败的小国,向晋国进献是所应当的事情,然而晋献公自以为能够掌控的局势却逐渐脱离了他的控制。

他没有预料到的是骊姬绝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甘于作为献礼屈居于晋国的人。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了她自己和奚齐做打算。倘若晋献公听取了大臣的建议,不会将晋国置于如此混乱的争斗之中。

2、力排众议立奚齐为太子

骊姬凭借自己的谋划让晋献公认为奚齐是最佳的王位继承者,但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即使骊姬已经扫清了前路的障碍,但奚齐仍处在幼年,没有能够辅佐他成为一位君主的政治团体,那王位也始终是坐不长的。

晋献公正是疏忽了这一点,在他在位时,重耳、夷吾虽然已经远离晋国国土开始逃亡。但晋国的大臣多数还是支持申生的旧臣,而申生又同时是齐国的后代,导致了奚齐即使在太子之位却仍旧难以服众。

《左传》中记载了晋国大臣面对乱象所说的:"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大臣们面对王族的争斗也是左右为难。

骊姬所结交的晋国大臣多半是文臣,而真正掌握军权的大臣却不愿意支持奚齐。并且骊姬又是骊戎因为战败而献给晋国的,在骊姬的背后缺乏强大的支持者。

所以奚齐的太子也只是名义上的太子而已,没有人愿意站在奚齐这一边辅佐他。晋献公始终没有料到这一点,他以为在他的安排之下,奚齐能够顺利的接管晋国。

然而晋献公却没有为奚齐安排好能够辅佐他的人,毫无实权的奚齐难以服众,在晋献公去世之后只能任人鱼肉。

骊姬之乱到后期已经完全脱离了晋献公的掌控,他的本意只是为了防止已经成年的几位公子有不轨之心才听信了骊姬的谗言,而他对朝中大臣的疏漏才是促使晋国发生大混乱的真正原因。

晋献公的诸多疏忽使原本只是争权夺势的宫廷之争变成了扰乱整个国家的导火索,晋国的公子在晋献公的逼迫之下各自为政使原本略有起色的晋国又重新变成混乱不堪、王室之间互相厮杀的局面。晋献公因为自己的众多错误决定,使晋国努力多年而取得的成果付之一炬。

结语

骊姬之乱的发生其错不在骊姬一人,晋献公也难辞其咎。他所经历的生活环境使其唯恐刚得到不久的权力被人抢走。

而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更让骊姬有了更多从中作梗的机会。将申生、重耳、夷吾调离都城便是晋献公错误的开始,而仅凭骊姬的一面之词便对三人痛下杀手更是将晋国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他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改立奚齐为太子,却没有考虑到人心所向的重要性,尚在幼年的奚齐缺乏支持者只能任人摆布。因此骊姬之乱越发的严峻到难以收场是晋献公决策失误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