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苏武牧羊的故事寓意,一首不朽的英雄之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4 10:05:51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编在听歌的时候搜到《苏武牧羊曲》,虽然没有歌词,但听着那凄凉忧伤的笛声,心情不自觉的悲凉了起来。让人的思绪突然飞回了几千年前的岁月里,飘到了那座神秘的苏武山上,仿佛已经置身于山间的那条羊肠小道上。

那是一座黛青色的土石山,这里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山石裸露,棱角分明。这座曾经籍籍无名的山,因为苏武而变得赫赫声名。因为这座大山里寄托了颇多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倾注了人们对苏武及其精神的崇敬之情。这座山矗立在武威民勤县城东南约12公里处。在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苏武牧羊的动人传说和故事。

苏武牧羊的故事已流传千年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苏武的传说故事在民勤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肩负着民族大义和国家重任出使匈奴,但事与愿违,被匈奴扣留,并派汉朝降将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卫律。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王单于无奈,给了他一群羝羊,说要等羝羊生下羊羔才放他回去。

北海人迹罕至,苏武赶着一群羝羊,手持汉节登上山顶仰望长安,皓月当空,与羊为伴思念故乡,忍受苦寒,任凭寒风撕破衣裳,黄沙打皱面庞,岁月染白鬓发。连白亭海的水也干涸了,在海边留下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春去秋来,光阴荏苒,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民勤先民盛赞苏武“英爽疑随川岳在,传闻尽与史书同”(《镇番县志》),把他视为“忠贞”的化身,遂将这山命名为“苏武山”。

关于野鸽子墩和蒙泉

苏武山最高处有一个用黑土版筑而成的方斗形烽火台,人们称它为野鸽子墩(用泥筑土夯而成的类似于烽火台的土墩),亦称为苏子岩、望乡台。相传,苏武在此地牧羊,思念中原故国,他的忠贞精神感动了上苍,于是,天神一夜之间筑成高墩,供他驻足眺望中原故国。苏武遂用信鸽传书,昭帝得信,与匈奴修好,苏武归汉。

听人说,苏武山下有一块神奇的红土地,红土地上有一眼神泉——蒙泉。相传,苏武牧羊,水干草枯,口喝难忍,羊群奄奄一息,苏武仰天长叹:“苍天有眼,就赐给你的生灵于水吧!”话音刚落,脚下冒出一眼清泉。自此以后,神泉天涝不增,天旱不减。《镇番遗事历鉴》也记载:“尝闻野老相传,苏泉水冬温夏冽,色淡味甘,可治腹疾。本土驼人,每有远行,即驱驼泉上,取水满壶,谓其可伏渴魔。”

苏武庙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据《镇番县志》记载,苏武庙始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由镇抚司李名募资兴建。崇祯年间,县人杨大烈、刘道揆等募资整修,并在庙前立“汉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石碑一通。怀念这位已故的忠臣,建了苏武庙。无疑,在群众心中,苏武不仅仅是个忠义之人,更是一尊神,变成了永垂不朽的榜样。

“十九年身老羊群,杖节不移匈奴事;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这是清顺治元年镇番贡生许致庆题写的苏武庙山门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这是清镇番学人马子静题撰的苏武庙山门楹联。

苏武牧羝的传说故事是民勤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结晶。在民勤人的日常生活中,苏武传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交流。2011年3月,苏武传说被录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实,不管苏武有没有在民勤的地界上牧羊,经过数百年的积淀,苏武、苏武山都已成为民勤乡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岁月悠悠,长风无边,一代又一代,关于苏武的传说,始终像一颗颗长青树,在民勤这片热土上流传着,经久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