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世界旅游地图揽胜—亚洲印度德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8:54:05    

亚洲印度

印度:南亚国家。面积297万平方公里。人口13.9亿。民族构成复杂。居民多信印度教。印地语为国语。首都新德里。北部为山区;中部为由恒河冲积而成的平 原,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南部德干高原富产 煤、铁、锰、云母等矿藏。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工业初具规模, 农业地位重要。稻米、小麦、棉花、茶叶、花生、黄麻、甘蔗 为主要作物。世界最大的茶叶、黄麻、花生生产国。工业多集中于德干高原东北部、恒河下游和孟买地区。主要城市有加尔 各答、孟买、马德拉斯、德里、班加罗尔等。



一、古特伯高塔

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1193年由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古特伯·乌德·丁开始修建,后由其继承人在14世纪中叶最后完工。塔高73米,塔呈赭红色,由红砂石建成。塔身上镌刻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和各种花纹图案。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此直登塔顶悬台。 关于塔的起源,很多人相信建造此塔是为了象征当时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

古特伯高塔由德里首位穆斯林领导人古德卜乌德汀艾巴克(Qutb-ud-din Aibak)建于1193年,直到14世纪中叶才得以最终完工。它位于印度国家首都辖区新德里市内,高7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砖质尖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有意义的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融合的建筑物之一,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特伯高塔全部由红色砂石建成,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台阶直登塔顶悬台。塔身上还雕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the Koran)-和其他各种图案,其雕刻之精细,令人佩服,因此该塔也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古特伯高塔是印度最高的塔,也是距离新德里地铁最近的建筑物,新德里地铁公司制作的旅游明信片上便在该塔取景。

二、红堡

位于印度德里,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自沙贾汗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帝国的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红堡长约915米,宽518米,属于典型的莫卧尔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位于德里东部老城区,紧邻亚穆纳河,因它的城墙和内部是用红砂石砌成,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

红堡有护城河环绕,东北角为建于1546年萨林加尔古堡(Salimgarh),四面环以厚重的围墙。围墙为石质,总长度约2500米,高度临亚穆纳河一侧稍低,临德里主城区偏高,从16米至33米不等。

红堡的整个建筑设置呈八角形,亭台楼阁都是用红砂石和大理石造就,没有用到一块木料或是铁钉。红堡分内宫和外宫两部分。外宫主要是勤政殿,是当年皇帝召见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内宫包括色宫﹑枢密殿﹑寝宫﹑珍珠清真寺﹑祈祷室﹑浴室﹑花园等等。

当年的红堡金碧辉煌,地上是手工精织的地毯,壁上镶的是各式宝石,天花板是白银铸就,并且还嵌着各种金雕图案。最为珍贵的是枢密宫中的孔雀御座。据说,这一御座是用10万克拉的黄金精制而成,上部镶有钻石﹑翡翠﹑青玉等宝石,下部镶有黄玉,背部是一棵珐琅镶成的大树,树上有一只美丽的宝石孔雀。可惜,这无价之宝于1739年被波斯国王掠走,后被熔毁。如今,这个王座已不复存在,只有王座上方的墙上还能看到当年沙杰汗国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诗句:"如果说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

红堡共有两座大门﹑三座小门。最宏伟的是西面的拉合尔门(Lahore Gate)。拉合尔门有拱门﹑护楼,城楼上有凉亭﹑塔柱。1947年8月15日,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是在拉合尔门宣布国家独立,第一面三色国旗就是在这里升起。如今每逢全国性的重大节日,经常要在拉合尔门前广场举行。

今日红堡尽管失去了昔日的华丽,但拉合尔门的雄伟气势还在,巍峨的红色城墙还有,部分基本结构完好的宫殿似乎还可以窥探出昔日的辉煌气派。自1965年开始,红堡内每星期都举行声光表演。这种表演是利用现代光学原理和音响效果,再现1639年至1947年间的印度历史。

红堡拉合尔门面对是“月亮广场”,因为当年这里是王公贵族们赏月娱乐的所在,故此得名。现在这里已成为德里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是德里著名的商业街Chandni Chowk,这里的店家和商品与Parharganj(帕哈拉甘)地区不同,主要是以德里的当地人作为消费对象。这里出售的金银首饰﹑手工艺品闻名印度全国。

三、甘地陵

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

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罗摩!”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陵墓没有任何装饰,极其普通、简朴。然而,每逢节假日,便吸引无数身着白色民族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深切地悼念陵园的主人。

四、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庙

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是印度最著名的寺庙之一。该神庙由德•威尔辛格(Vir Singh Deo)始建于1622年,1793年普里特维•辛格(Prithvi Singh)对其修缮。1933年至1939年间,由当时印度富有的比尔拉家族(Birla family)出资,重新建造了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庙,因此,这座神庙也称比尔拉神庙(Birla Temple),1939年建成之际,圣雄甘地曾亲自出席开幕仪式。

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庙内供奉着吉祥天女拉克施密(Laksmi)以及她的丈夫拿拉央那Narayana(即毗湿奴神)。吉祥天女意译有大功德天或宝藏天女,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幸福与财富女神。她的称号很多,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室利”(Śrī)或“摩诃室利”(Mahāśrī,摩诃意为“大”),即“功德”、“吉祥”之义;毗湿奴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天即是“维护”之神。依照印度教说法,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也是毗湿奴化身,宣导独特的言论,以迷惑罗刹等恶鬼神,维护世界的秩序。

五、德里铁柱

坐落于印度德里奎瓦吐勒清真寺的中庭,为印度极富盛名的古迹,因为它高度抗腐蚀的能力,屹立超过千年而仍然保持完整,得到许多现-古学者与冶金学者的注意,它标志了印度古代铸铁技术的高度发展。

德里铁柱的地面高度为7.2米、直径1.12米,地下部分长2米,总重量估计约10吨,材质为纯度达99.72%的熟铁,用锻焊的方式建造而成。德里铁柱最早是耆那教神庙建筑群,27座神庙之中某间房屋的一根柱子,近代学者根据笈多王朝金币上的建筑图案风格分析,认为它可能是在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375年-415年)建造的,但是有另外一些资料说明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12年。

德里铁柱表面铁锈腐蚀很少,科学研究发现,铁柱有磷成分,可以很好的与空气形成致密氧化层所以只有少许铁锈。1934年,印度理工学院的专家对德里铁柱的研究发现,在铁柱外部有一层非常薄的保护膜使得铁柱不被锈蚀。此保护膜的厚度极薄,由铁、氧以及氢所构成,仅仅十二分之一英吋;另外,当地人定期涂油保养而且当地天气干燥。

六、莫卧儿花园

坐落于印度新德里,为印度最知名的花园之一,由于仿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花园格调而建,故名莫卧儿花园,是游览印度新德里必须参观的一大景致。

莫卧儿花园为伊斯兰风格,设计灵感源于清真园,建于1911年到1931年,莫卧儿花园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庭院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将英国花园的特色和规整的莫卧儿花园形式在这个花园中结合在一起。花园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紧贴着建筑的方花园,花园的骨架由四条水渠组成,水渠的四个交叉点上是独特的喷泉,以四条水渠为主体,再分出一些小的水渠,延伸到其他区域,外侧是小块的草坪和方格状布置的小花床,形成美丽的园林景观。第二部分是长条形的花园,这是整个花园中唯一没有水渠的花园。花园的第三部分圆花园,种植有多种多样的花草。

莫卧儿花园种有成千上万种名花异草,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莫卧儿花园便会对公众开放一个月,每年开放期间,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七、胡马雍陵

位于德里东部来穆纳河畔,建于1570年,是印度最早的莫卧尔式建筑,为莫臣尔王朝帝王胡玛云之墓。胡马雍陵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因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引起了建筑领域内几项重要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在泰姬陵的建筑中达到了顶峰。

胡马雍陵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主体建筑由红色砂岩构筑,陵体呈方形,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整个建筑庄严宏伟,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胡马雍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从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到四周墙壁上的拱型大门,这一切构成典型的莫卧儿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