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骆宾王的诗代表作两篇,前者使他名垂千古,后者令他万劫不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08:08:04    

骆宾王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一生写过不少诗作,其中有一首作品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便是著名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创作于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不仅流传千古,还入选了现代小学教材,成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经典唐诗之一。因此,说《咏鹅》让骆宾王名垂千古是毫不夸张的。

不过,骆宾王还有一首著名作品,虽然知名度没有《咏鹅》那么高,但在当时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却非常巨大,该作品的名字叫《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关键词“李敬业”、“武曌”。李敬业是唐朝名将李勣之孙,李勣去世后,李敬业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是唐朝著名的“官三代”。武曌对许多人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她还有个别名在中国却是妇孺皆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因此从这篇作品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骆宾王替李敬业写的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那么问题来了,骆宾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就不得不先说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一个妃子(才人),不过许多史料上都含糊其辞地暗示在太宗还健在时,身为太子的李治就曾和武则天发生过亲密关系。唐太宗去世后,李治继承皇位,是为唐高宗。由于他对武则天余情未了,因此就把武则天留在自己身边,册封为“昭仪”。

武则天心狠手辣,城府极深。她为了上位不惜使出许多极端手段,最耸人听闻的便是亲手杀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最终王皇后被废黜,武则天如愿以偿地入主中宫,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唐高宗李治意志软弱,且又体弱多病,时不时就因病无法上朝。武则天便利用这些机会不断干涉朝政,扶持自己的势力。最终,在唐高宗还在世的时候,武则天就已成了大唐帝国的实际控制人。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更是完全掌控了朝廷。她和高宗所生的第三子李显(唐中宗)继承皇位仅五十多天就被武则天下令废黜,取而代之的是她和高宗所生的第四子李旦(唐睿宗)。不过,废帝这种事情明显动摇到了唐朝的国本,因此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震动。

第一个公开跳出来反对武则天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李勣之孙李敬业。当时被降职外放的李敬业在扬州地区拉拢了一大批跟他一样拥有显赫家世,却因各种过错被外放和罢官的人。这些人都对武则天充满仇恨,同时也都希望能有机会重振家业。于是,他们以武则天废帝事件为契机,打着拥护唐中宗复位的旗号举兵叛乱。

自古以来,军事行动都要讲究师出有名。李敬业宣称拥护唐中宗复位,算是给叛军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借口。为了使行动更具煽动性,李敬业任命当时正在他府中做幕僚的骆宾王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并让他起草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本来就非常痛恨武则天的各种手段,于是在李敬业的支持下,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著名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之后又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强调己方起兵是完全正义的举动;最后再号召全国的功臣贵戚联手匡扶社稷。全文表现出了极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然而,骆宾王虽然才华横溢,却看不清天下大势。他以为只要李敬业振臂疾呼,全天下的人就会跟着参与到讨伐武则天的伟大事业中。可事实上,响应李敬业起兵的人却极为有限,叛乱行动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出的军队给镇压了。李敬业兵败身死,骆宾王作为讨武檄文的作者,自然也难逃万劫不复的命运。有人说他跟李敬业同时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自尽;也有人说他逃出生天,遁入空门。总之,这位唐朝历史上的大才子从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