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春雪过后,高原迎来晴日。记者从青海西宁驱车向南出发,一路上,嶙峋的丹霞峰峦披着薄雪织就的银纱,黄河如碧玉镶嵌在苍茫群山,此行的目的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就坐落于这山水之间。
“漫步河边小径,欣赏山川大河,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画卷,在绵软的沙滩享受轻松惬意,近距离与黄河亲密接触……”游客阿鑫仅来过一次,便沉醉于这段高原慢时光,在社交平台写下长文推介德吉村。“旅游旺季的时候,停车场排得满满当当,农家乐更是一桌难求!”说起德吉村的蝶变,驻村第一书记钱伟感慨万千,“依靠这旖旎的黄河风光,德吉村成了游客心中的高原‘小三亚’!”
德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但曾经的德吉村村民,过的日子可算不上“幸福”。“我们的村民,来自全县各浅脑山地区,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靠着两三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村史馆里,钱伟指着一张旧照片——烈日炎炎,一名妇女背着半人高的水桶,艰难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苦日子熬到头,2016年,尖扎县启动易地搬迁,将全县7个乡镇30个村的就地无法脱贫的251户946名贫困群众搬下大山。一年后,黄河岸边的石滩上,一座新村拔地而起。

在德吉村,黄河、水车、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孙丽丽摄/光明图片
“我们给新村取名为‘德吉’,表达了乡亲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如今的‘德吉’是否名副其实,老百姓认可了才算。”钱伟卖了个关子,邀请记者和他在村里随便走走。
雪霁初晴的村庄更显清朗:远眺层峦叠嶂,村道平坦干净,红黄相间的藏式院落整齐排列,广场上,高大的黄河水车缓缓滚动,阳光照耀下的黄河碧波荡漾,三两只苍鹭在浅滩优雅踱步,成群的赤麻鸭掠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都市的压力与喧嚣仿佛被高原的风吹散。
钱伟介绍,为了打响德吉村的旅游招牌,尖扎县将射箭、黄河、农耕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规划建设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住宅,村子里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水上游乐码头、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农家乐等一应俱全。为了调动村民参与文旅产业的积极性,尖扎县还提出,给开办民宿、农家乐的村民资金上的补贴,并免费开设培训班,逐步打造“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
路过一家农家乐,女主人闹尖措热情地迎了上来,用藏语与大家寒暄。钱伟对记者说:“老板娘想在农家乐引入新设备,邀请咱们去给她出出主意……”
闹尖措的房子是典型的木制藏式民居,从二楼明净的窗户向外望去,黄河美景一览无余。“这两年柴火鸡受欢迎,我准备今年也在院子里砌上几个锅台……”闹尖措做生意很有想法,农家乐自2018年正式营业以来,已经进行过一次整体的扩建升级。如今,她还想把生意做得再大些。“河岸边的那几家农家乐,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挣了足足4万元!”闹尖措说,“我家的位置不占优势,游客流量小,我琢磨着还是得在菜品上下功夫。”

德吉村的露天沙滩上,游客正享受高原慢时光。严瑞摄/光明图片
“家家都搞柴火鸡,效果反而不好。”村委会主任夏吾加快人快语,“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跟风。你的拿手好菜焪洋芋,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专门来品尝,不如考虑打造成你的农家乐品牌……”正说着,村民仁青吉端着刚出炉的土烧馍,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书记,听说咱们村子要买电烤箱,成立合作社制作土烧馍,我报名参加!”去年,她在村里支了个摊位,靠卖土烧馍挣点零用钱,“要是能用上先进设备,收入指定翻番!”仁青吉对未来的土烧馍生意充满信心。
旅游业激活了小村庄的经济新业态。“为了进一步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村党支部又主动联系专业公司,请他们负责村子旅游项目的整体开发与经营管理,每年向村里分红。2019年起,德吉村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最高的一年达980万元。”钱伟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不仅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眼下,投资400万元改造提升的美食广场即将开园,露营基地正在规划施工。“我们还计划打造水上灯光秀,留住更多游客。”钱伟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眼中满是希冀,“高原的春天,总是要晚一些。待到今年春暖花开时,欢迎你们再来看看更美的德吉!”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1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