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卧室里此起彼伏的鼾声如同一场“夜间交响乐”,有人将其视为“睡得香”的标志。其实不然,鼾声中可能隐藏着健康危机的信号。
厦门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余斌说,打鼾不仅是噪音问题,更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征兆,要尽快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症状
睡觉时鼾声暂停 几十秒后又恢复
36岁的张先生身高175厘米,体重却超过100千克,近两年来,他的鼾声越来越大。妻子王女士还发现,丈夫打鼾时,常常突然停止了,几十秒后又恢复如常。“突然没了动静,让我常常半夜惊醒。”王女士说,鼾声暂停,还以为他没了呼吸,特别担心。张先生说,醒来后,总是昏昏欲睡,感觉怎么睡也没有睡饱。
前不久,张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前往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血氧最低跌至70%(正常值>90%),属于严重缺氧。医生为其进行呼吸机治疗。3天后,张先生夜间睡眠最低脉氧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正常水平,白天也有精神了。
分析
鼾声大小 与气道狭窄程度有关
余斌介绍,打鼾的原理是,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时引发的软组织振动。人在入睡后,颈部肌肉松弛,上呼吸道变窄,呼吸时气流受阻,导致咽喉部软组织振动发声。气道越狭窄,鼾声越响亮。肥胖者、腺样体肥大或扁桃体肿大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者、鼻塞患者以及绝经后女性是鼾声的易发人群。
“许多人以为鼾声大代表睡眠深,其实并不一定。”余斌说,鼾声大小与气道狭窄程度相关,睡眠时肌肉保持松弛,可能加剧气道塌陷,导致鼾声变大。单纯的鼾症可能仅影响他人休息,但若伴随呼吸暂停,则可能导致夜间反复缺氧,甚至增加猝死风险。
治疗
及时干预 可有效缓解症状
什么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春艳介绍,这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睡眠呼吸紊乱,当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等于每小时5次时,患者即可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病核心危害是间歇性缺氧,这种缺氧会引发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导致高血压,加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如何自我判断?曾春艳介绍,一般这类患者会出现打鼾过程中伴发频繁呼吸暂停、晨起头痛口干、白天嗜睡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辅助监测夜间血氧进行初筛。“上述只是辅助手段,建议患者到医院进一步确认”。
治疗上,中重度患者首选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它通过持续扩张气道狭窄部位,改善缺氧;若存在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器质性病变,则需手术干预。
建议
控制体重是前提 戒烟戒酒有必要
如何改善打鼾?余斌给出以下建议:体重控制是改善打鼾的首要措施,理想的状态是体重指数(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计算,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保持在23左右。减轻体重可以有效控制颈部脂肪堆积,改善呼吸道的通畅度;长期吸烟会刺激咽喉部黏膜,诱发睡眠呼吸暂停,饮酒会影响上气道神经肌肉的张力和中枢调节功能,因此,戒烟戒酒是改善打鼾的必要措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减少睡眠结构紊乱,从而减轻打鼾症状;有打鼾现象的人尽量采取侧睡姿势,这可以缓解咽腔狭窄,从而缓解打鼾。
健康提示
儿童打鼾莫轻视
影响发育早就医
5岁的乐乐(化名)长期打鼾,并且鼾声很大,母亲王女士常常为此彻夜难眠。王女士说,乐乐从两岁半便开始打鼾,起初以为“孩子睡得香”没太在意。有一天,她从家长群里了解到,儿童通常不打鼾,打鼾一般是身体出问题,她这才慌了,赶忙带乐乐就医。
经诊断,乐乐打鼾是因为腺样体肥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乐乐的鼾声消失了,白天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厦门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余斌提醒,儿童睡眠一般是很安静的。如果儿童每小时出现1次及以上呼吸暂停即可视为疾病。儿童打鼾多是由于鼻炎、咽喉炎等炎症刺激导致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引起。
余斌说,儿童身体比较脆弱,如果长期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会导致缺氧并影响大脑发育,严重的或导致智力落后、身高增长迟缓。如果长期形成口呼吸习惯,还会形成“腺样体面容”,表现为嘴唇外翻、牙齿排列不齐。此外,肥大的腺样体还可能引发反复中耳炎、鼻窦炎,进一步影响健康。
治疗上,轻症可通过鼻喷激素、抗过敏药物配合中药调理。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并发症严重,则需手术切除肥大组织。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打鼾、睡眠不安或发育迟缓,应尽早就医,避免贻误最佳干预时机。”余斌说。
(文/厦门晚报记者:陈恩泽 通讯员:钟婷婷 高莹 漫画/刘哲姝 编辑:黄亦男 监制:蔡文演)
责任编辑:杨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