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太湖之滨、垂虹桥畔,有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知识殿堂——吴江图书馆。数据显示,这座“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超过130万人次,图书借还量突破200万册。

吴江图书馆外观 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到本月,吴江图书馆共办理读者证53.61万张,这意味着每3人就有1人与图书馆产生深度连接。以多元品牌构筑起全民阅读的立体生态,让书香浸润城市血脉,让文脉滋养精神家园,吴江区图书馆正以蓬勃之姿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驿站
千年垂虹桥见证着吴江的沧桑巨变。吴江图书馆正如桥下的运河水,以静水深流的力量滋养城市文脉。
始建于1917年的吴江区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因时代变迁,图书馆屡有兴废,逐渐壮大。拥有100多万册图书,其中古籍及民国馆藏7.2万余册。
多年来,吴江区图书馆以“建设书香吴江,推进全民阅读”为使命,深耕江村大地,创新服务模式,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从“藏书阁”升华为“文化枢纽”。
与此同时,吴江图书馆还以“古籍里的吴江”品牌项目为依托,开辟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研学探访、技艺体验、活动展览等方式,让《吴江志》《垂虹识小》等典籍中的历史场景跃然眼前。
阅读,不止这一天。近几年,吴江用创新思维注入数字阅读领域,通过“云荐书”“云展览”“云分享”构建起立体化阅读场景,让名家导读、古籍数据库与线上读书会突破时空限制,年服务读者超50万人次,使图书馆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驿站。
以品牌矩阵激活阅读生命力
当读者在平望感受运河古貌,在黎里古镇亲手体验木版水印,在师俭堂触摸明代建筑纹样,古籍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感可触的文化基因。
说到吴江的阅读生命力,不得不提的是,早在2008年吴江就开设的“垂虹讲坛”。
经过17年的沉淀,如今的“垂虹讲坛”以年均12场的高品质讲座,不仅架起名家思想与市民生活的桥梁,也真正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百家讲坛”。
从青少年素质教育到江南非遗技艺,从健康养生到时政热点,讲坛内容如绵延不绝的运河之水,每场超过百人的参与热度,印证了“垂虹讲坛”这个“文化磁场”的吸引力。 “苏州•书仓”项目的全域覆盖,则让“坐拥书城”从愿景变为现实。在吴江,读者只要轻点手机,便可纵览苏州大市超600万册藏书,线上一键借阅、线下精准投递的服务模式,打破了城乡资源壁垒。
近年来乡镇服务点的全面落地,更让田间地头的读者与城市书房共享知识暖流,真正实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从历史向度锚定未来坐标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吴江图书馆始终将传承视为使命。从明代地方志修复到古籍数字化工程,从“古籍活化利用”案例获全国大奖到建设地方文献研究基地,这里既是典籍的守护者,更是传统文化的解码人。

古籍理的吴江活动成果展览 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除了超越时空,如今的吴江图书馆,阅读版图早已超越物理边界。
2019年以来,吴江图书馆联合青浦区、嘉善县以及太仓市、吴中区、昆山市6地公共图书馆共同签署“长三角一体化阅读联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促进长三角地区阅读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品牌共塑,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全民阅读品质。
近年来,吴江图书馆还通过举办万人朗诵大赛、文献里的江南诵读比赛、阅读推广人竞赛,让太浦河畔的书香飘向沪苏浙;通过开展馆校共建项目“书香筑梦 阅动中国”走进12所大中小学,将学术资源转化为青少年阅读实践的养分;针对外来务工群体开展的“书香吴江 阅行垂虹”系列活动,以非遗体验课、民工子弟学校文化帮扶等形式,让新吴江人在苏绣针脚、评弹丝弦中读懂江南。

忆江南文献里的江南文化朗诵大赛决赛 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当“七彩的夏日”少儿活动与“雏鹰管理员”实践项目年举办近百场,当“吴江作家进校园”让本土文学薪火相传,这座图书馆书写的不仅是阅读数据,更是一城百姓的文化认同。
站在新起点,吴江图书馆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谋划蓝图——深化“阅读+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文化阅读走廊;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让AI导读、元宇宙书房赋能阅读体验;扩大长三角文献资源共享圈,使垂虹文化成为江南文脉的创新表达。
(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周悦磊/文)
编辑: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