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们的节日·清明(春潮)】溯源清明节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8:57:00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踏青赏花,清明节既承载了祭祖追思的文化内核,也寄托着人们对春日的礼赞,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清明,最早是作为农事节气出现。此时草木萌发,古人依此安排农事活动。从节气到节日的跨越发生在唐代。唐玄宗时期,朝廷正式将寒食节与清明合并,并颁布政令:“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自此,原本两个前后相继、主题不同的节日,因休假连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清明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研究馆员徐龙梅介绍,清明,一般都是每年公历4月4号或5号,这时候气候清润、草木茂盛,从此时开始到郊外祭祖踏青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习俗。

扫墓祭祖,被视为清明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这一天,向祖先表达敬意与思念。古人认为,清明是“气清景明”之时,阳气升发,适合与祖先沟通。徐龙梅介绍,祭祖在唐朝之前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被视为野祭,“到唐代成为官方认可并倡导的一种祭礼之一,后来就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老百姓上坟。”

清明祭祖之时,正是春光明媚、莺飞草长的时节,所以,人们常在扫墓时踏青郊游,在古代也被称为探春或寻春,逐渐形成一种习俗。清明时节,淮安钵池山公园里,10万株郁金香迎来盛花期,市民游客穿梭在花海间打卡拍照,感受春日的美好时光。

踏青之时,老百姓还会折一些柳枝,街头巷尾缀满春意,成为清明一景;又或是偕同亲友放风筝、玩蹴鞠,活动筋骨。地方民俗文化专家晁成林说:“清明节前后不仅天气日暖,而且常伴有风,放风筝祛除疾病的习俗就和清明节习俗结合了起来,放风筝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文化习俗。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的一种游戏,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清明,既承载历史记忆,亦呼应时令风物。南通海门区余东古镇菜市场北侧,刚出炉的印糕飘着淡淡的桂花豆沙香;街头巷尾,各式各样软糯的青团色如碧玉、清香扑鼻。这些不单是祭祖的食物,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徐龙梅说,清明螺丝也比较肥壮,有着“清明螺,赛只鹅”之称,一般人家会将螺丝与韭菜一起炒,是最时兴的菜。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延续着“生者寻根”的家族记忆,也在不断衍生出新内涵。我们既缅怀过往,也播种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赓续文化。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顾倩颖 编辑/郭晶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