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鱼眼·观察丨“二代”接班首年巨亏79亿,如何看待天齐锂业的“天价学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35:00    

2025年3月26日,上市公司天齐锂业(002466.SZ;09696.HK)发布2024年年报,尽管报告期内产销量实现增长,整体营收却同比大幅减少67.75%,由405.03亿元跌至130.63亿元,利润也由盈转亏,归母净利录得亏损79.05亿元,同比骤减208.33%。

这也是天齐锂业这家行业头部企业自上市以来亏损最多的一年。在引发资本市场关注的同时,天齐锂业的业绩“跳水”也引发网络舆论场关于“二代接班”话题的热议——“巨亏79亿”的成绩单,也是2024年4月蒋安琪接过其父蒋卫平董事长职务后交出的首份年报。

3月27日,天齐锂业举办业绩说明会,高管通过网络远程直播的方式对投资者所关心的“2024年亏损79亿元”“二代接班”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企业创始人蒋卫平表示,2024年是困难的一年,也是能够很好地历练新领导团队的一年,锂行业周期承压、国际环境剧变,这些因素在去年集中爆发,而蒋安琪接班后的表现值得认可,“我认为(蒋安琪)2024年接棒以后是很好的经历,同时也是满意的经历”。

可是,“创一代”的言论并未平息舆论的质疑,反倒再度掀起一轮关于“二代接班”与“天价学费”话题的讨论热度。

“巨亏”成因探讨:行业周期恰逢代际传承

对于“天齐锂业二代接班首年巨亏79亿”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有不同的归因。

一方面,有部分网友认为,天齐锂业巨亏79亿更主要是行业周期等客观原因所致。如有网友认为,“跟二代有啥关系,整个锂产业都亏损严重,供大于需”“这明显不全是二代的问题啊,行业低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算明面上二代接棒,幕后生产经营也肯定一代是掌控”。

这与天齐锂业财务总监邹军在业绩会上对于企业亏损的解释如出一辙。他表示,亏损主要因为锂价走低与定价机制错配,令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至46.07%。

公开资料显示,天齐锂业主营锂化合物及衍生品、锂矿等业务,而碳酸锂价格近年来剧烈波动,在2022年最高涨至近60万元/吨,后经历剧烈震荡回落至当前的7万元/吨附近。

邹军认为,虽然今年碳酸锂市场仍处于磨底阶段,价格还未复苏,但影响2024年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二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减值准备、铝精矿价格错配等,今年已被消除,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业绩将会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企二代”的能力也备受质疑。有网友认为,“这些二代都不是从基层起步,对整个行业和自己的公司缺乏深入了解,所作决策自然会有所偏颇,亏损难免。多亏个几年,涨点记性就好了”,甚至有调侃“不怕二代乱花钱,就怕二代求上进”。

在一些网友看来,在“企二代”工作能力、处事作风、个人经验、职业兴趣,企业所处行业周期和市场环境,家族治理复杂性等因素相叠加,共同构成民营或家族企业的“传承困境”,本质上是家族企业从“创始人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型过程中多重矛盾的集中呈现。

家企“常规路径”:早早培养最终完成交棒

我国的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涌现。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在企业总量中占比达到92.3%,而民营企业中85%以上是家族式企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财富都呈几何级增长,但不少企业的主要决策者都到了“交棒”的年纪。“接力棒”递给谁,既是“创一代”们当下面临的艰难抉择,更是关系到企业的未来走向的“冒险”。

一些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很早就有意识地培养子女接班。

3月23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当前民营企业代际传承和接班人培养,是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需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要早做规划,放手培育。他特别表示,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不是个体传承,而是要形成一个有年轻人的接班群体,以此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高水平大学或国外读企业管理相关专业,带子女开董事会、参与生产研发,让“企二代”学习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毕业后“安排”进自家公司基层或别家公司“学艺”,在管理层积累一定经验后完成交接——这是不少家族实现代际培养和传承的“常规路径”。

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安琪沿着类似轨迹成长。公开资料显示,蒋安琪生于1987年,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24年4月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前,她早已在天齐锂业磨炼数年,最终从幕后走到台前,至少从名义上担负起“公司全面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以及作出主要战略决策”的责任。

“企二代”要全面接手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创一代”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其影响力堪比定海神针,“企二代”们的能力能否赢得企业员工、投资者与上下游客户的一致认可,还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企二代”新选择:系统性重构之路布满荆棘

2024年2月25日,79岁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女儿宗馥莉仓促接班,全面执掌娃哈哈。至今年2月25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逝世一周年。对于宗馥莉来说,这一年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站上风口浪尖上的一年,一举一动受到关注。

这一年里,宗馥莉没有选择“守成”,而是大刀阔斧推动改革,比如调整管理架构、起用新人,重塑薪酬体系、打破原有干股分红制度,将核心品牌资产从集团拆分并置入自己控股的公司。其目标似乎非常明显:彻底对娃哈哈进行“换血”,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让娃哈哈成为一家现代化企业。

这也是不少“企二代”的选择,他们倾向于对企业进行改造,以现代公司的治理方式取代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这个过程注定难以一帆风顺。

“创一代”们名义上退位,但依然保留着“影子决策权”,这也让“企二代”们在进行重大投资、人事调整等关键决策中缺乏实质性权威。以天齐锂业为例,现年70岁的蒋卫平辞去董事长职务后,继续担任公司董事、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及提名与治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女儿蒋安琪经受质疑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向投资人和公众表达接班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改造”可能会动摇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受到这部分人的质疑与反击。宗馥莉过去的一年可谓压力重重,经历辞职风波、被曝侵占国有资产、风格被批过于激进、年终奖评定标准引发争议等。

此外,企业外部客观环境和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让企业陡然遇险。也有部分“二代”个人处事作风较为偏执和激进,强推的新举措与企业实际并不匹配。

乱投资导致亏钱、改配方影响口碑、决策失误造成利润锐减、清理“老将”导致业绩崩盘……家族企业“二代”们的“骚操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案例并不罕见。无奈之下,一些准备退休的六七十岁的老父亲、老母亲只能重新披挂上阵,回归前台。

挑战与机遇: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如何穿越迷雾?

家族企业传承不仅是权力交接,更是战略、制度与文化的系统性重构。天齐锂业79亿元的“天价学费”被解读为行业周期所致,蒋安琪面临的考验则更像是经济浪潮下,民营企业从“创始人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型的一道缩影。

有专注民营企业管理领域研究者认为,传统家族企业“创始人+家族成员”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快速扩张期可以展现出高效决策的优势,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权力过度集中导致决策风险、家族化治理削弱现代企业制度的制衡机制等。

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创一代”们的淡出,企业内部形成“影响力真空”,家族内部人才与管理模式难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这种情况下,引入职业经理人变得至关重要,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管理背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的过渡、转型和升级,从而弱化因家族亲情关系产生的管理和决策问题。

然而“职业经理人”与“二代接班”之间也存在矛盾、竞争和博弈。比如职业经理人本身存在代理成本与忠诚度困境,且在家族企业中通常面临着三至五年一次的聘期或考核期,这种以财务绩效和公司价值等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短期业绩导向,往往与家族企业所追求的长期安全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兼容。

澎湃新闻援引由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编著的《家族企业生态40年》认为,将股权交给子女,将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开始成为一代企业家们越来越常见的选择。

相关研究者认为,通过“职业经理人”与“企二代”之间进行阶段性分工、职能业务分工,同时通过权力分配机制、决策熔断机制、绩效对赌条款搭建起风险对冲机制,共同构成家族企业“共治生态”,也是不少家族企业冀望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文丨记者 张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