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刚刚结束对北京的访问,被认为可能传递出贸易战的重要信号。的确,桑切斯是特朗普关税风暴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欧洲领导人,美国甚至对他此行发出了“致命警告”,但没能阻挡他来到中国,与中国达成丰硕的合作成果。这背后,是否是整个欧洲的战略新考量,欧盟会联合中国共同应对特朗普的贸易战吗?

Part.
1
在特朗普征税政策“朝令夕改”,屡屡加码对华税率之际,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于4月10日至11日访华,成为关税风暴期间首位到访北京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欧盟方面透露,桑切斯在访华前夕已经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协调了相关信息。因此,桑切斯此行备受西方媒体关注。彭博社称,西班牙推动欧盟转向中国以应对特朗普关税。西班牙《机密报》解读为,桑切斯在冯德莱恩的“认可”下访华,以探讨北京与布鲁塞尔的关系。“欧洲新闻”则表示,“在美国关税不确定下,桑切斯希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
外界纷纷讨论,这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个人选择,还是代表着欧盟。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此次访华颇具深意,作为欧盟成员国领袖,本应享有完全自主的外交决策权,却主动与欧盟高层沟通行程,实质是意图获取欧盟在对华事务上的部分授权。此举令其兼具双重角色,既是西班牙国家利益的代表,又被赋予欧盟对华重大议题沟通代言人的特殊身份。

桑切斯访华前特意向媒体吹风,他认为欧盟需要改变对中国的立场,他愿意充当中欧关系的“桥梁建筑师”。远在华盛顿的美国财长贝森特闻风而动,他称西班牙与北京走近,无异于“自割喉咙”。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美国将关税武器化的行径,本质是要求其盟友乃至全球各国在政治立场与行动部署上全面臣服于美式霸权。这种以征税为胁迫手段、逼迫他国服从的霸凌思维,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贝森特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迅速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林剑:
说到割喉咙,美方大肆地利用关税,对全球威胁讹诈,才是在试图扼住各国的喉咙,逼迫各国在其霸凌面前,做出妥协退让。
随同桑切斯访华的西班牙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普拉纳斯回应称,“西班牙与中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关系,不仅打算继续这种关系,还要扩大。”
西班牙《国家报》认为,面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桑切斯试图引领欧盟与中国走得更近。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洲舆论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征税举措虽具个人色彩,实则暴露了美国政策长期转向的战略意图。西班牙应对美政策转向需未雨绸缪,其核心在于将中欧合作从权宜策略升级为长期战略,彰显欧洲对地缘政治变局的清醒认知。

这是桑切斯三年内第三次访问中国,上一次是去年9月,彼时中欧贸易纷争仍在持续,但桑切斯在华发言,他不仅肯定了中国电动车的优势,还从中国带回了数份重量级的投资案,其中就包括中国企业与西班牙建设“绿色氢能源”工厂的项目。

戏剧性的是,2024年6月12日,欧盟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西班牙投票支持。几天后,中国对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猪肉及相关制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而西班牙是中国猪肉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去年访华结束后,在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是否加征关税的最终投票中,西班牙从此前投票“赞成”变成了“弃权”。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西班牙对华政策的微妙转变,从明确支持到战略弃权,折射出其在国际博弈中追求平衡的外交智慧。这种“中间路线”的选取,既源于其地中海气候孕育的特色农产品与中国庞大市场的深度契合,更是将中欧农业合作从短期利益升级为战略依托的清醒判断。地理禀赋与市场需求共振,正在重塑西班牙对华政策的利益坐标系。
Part.
2
桑切斯此次来华颇有收获。4月11日,中国与西班牙签署了两项涉及猪肉和樱桃的农业贸易协议,扩大了西班牙猪肉在中国的市场准入。西班牙猪业联盟透露,新协议中包括允许西班牙猪肚出口,这是一种在中国广受欢迎但此前未获准入的产品。分析认为,该协议是中方可能放宽对欧盟猪肉反倾销调查的一个信号。

不仅是在西班牙关注的农业领域与中方达成合作,近年来,西班牙在绿色能源领域获得了来自中国企业数十亿欧元的投资。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于巴塞罗那自由贸易区合资建厂;中国新能源科技公司宁德时代与跨国汽车工业集团斯泰兰蒂斯合作,在西班牙共建超级电池工厂,投资超40亿欧元;三峡集团旗下公司今年收购了西班牙映界光伏电站,该电站足以满足西班牙45万居民的用电需求。

桑切斯此行还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他与中国汽车、电池和绿色能源领域的大型企业在北京会晤的画面。
中西新能源合作硕果累累,美欧汽车贸易争端持续。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直接冲击占美国进口车73%份额的德系三强。在此背景下,僵持近一年的中欧电动车贸易争端迎来转机。

2025年4月10日,欧盟宣布与中国达成框架协议,拟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的反补贴税。该方案核心为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车设定3万欧元售价底线,此前因分歧搁置的“价格承诺”方案重启谈判。双方经贸高层已于4月8日启动首轮磋商,重点讨论中资车企在欧洲的本土化投资,这或将重塑价值384亿欧元的欧洲汽车市场格局。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近些年在欧洲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中欧绿色转型本是在政策上有共识,却走向了产业竞争。若电动车争端谈判能突破价格机制约束与产能合作两大核心诉求,不仅可维系中欧新能源车贸易纽带,更有望为双方在新能源乃至新兴科技领域的合作范式提供破局样本。
彭博社报道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欧盟和西班牙都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对手,但西班牙更注重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

桑切斯在北京的行程颇受关注,但本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将访美却被法国工业部长警告称,这会破坏欧洲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关税的决心。
Part.
3
欧盟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双边年贸易额超过1.5万亿欧元。2023年,欧盟对美出口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19.7%。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肆意挥舞时,欧盟无疑被狠狠击中。

关税风暴袭来,欧盟和美国展开了数轮博弈。继电动车、钢铝被征收25%关税之后,欧盟又收到特朗普20%的“对等关税”。
关税风暴下,美国与欧盟言语交锋,特朗普屡屡开出惊人条件。此前冯德莱恩提出美欧双方互免汽车和工业品关税,即“零对零”提议,尽管此提议得到了马斯克的支持,但特朗普并不认可。特朗普喊话欧盟必须承诺购买价值3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才能获得关税减免。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称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逆差高达3500亿美元,但欧盟统计的数值是不到2000亿欧元。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丁一凡:
美国深陷贸易平衡悖论,向欧洲倾销过剩能源,却将本土售价3-4倍的液化天然气强加于危机中的欧洲,被批“落井下石”。
4月9日,欧盟决心反制,并宣布计划对美一系列产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特朗普随即警告称,如果欧盟报复,美国将考虑切断与欧盟的贸易往来。正当欧美贸易对峙持续发酵时,情况发生了逆转。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又决定对欧盟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暂停90天“对等关税”。很快,欧盟也同意将原定于4月15日执行的对美反制措施暂停90天。

尽管欧盟暂时搁置了对美的反制,但冯德莱恩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发出明确信号,若欧美关税谈判破裂,欧盟准备动用其最有力的贸易反制措施,包括一项于2023年推出的,但从未被触发的反胁迫工具,对美国的科技、银行等服务业进行打击。美国服务业对欧盟拥有109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而欧盟80%的数字化服务收入由谷歌、Meta等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创造。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丁一凡:
舆论常低估欧洲的谈判韧性,坐拥统一大市场却缺乏本土互联网与AI产业的欧盟,正将“美国科技巨头赚取超额利润”的现况转化为谈判筹码。
此轮关税风暴下,面对特朗普给出的90天“对等关税”暂停期,欧盟内部反应不一。相对乐观的德国候任总理默茨认为,特朗普的做法证明了欧盟的团结。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却将其称为“脆弱的暂停”。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洲对美谈判前景表现战略分歧,务实派希望通过对话避免全面贸易冲突,战略自主派则谋求借机摆脱对美安全、经济及能源依赖。马克龙称当前“喘息期”实为两场博弈的间歇期,而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暗含多重诉求。鉴于欧美在产业规则、数字主权等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我对谈判能否突破“假谈真打”困局存疑。
尽管在特朗普宣布暂停90天关税措施后,欧盟也暂停了对美反制。
但欧盟的反制清单有诸多令人关注的细节。首先这些反制措施展现了欧盟罕见的团结,27个成员国中只有匈牙利投了反对票。其次,对美商品征税落地时间跨度长,分为4月15日、5月16日和12月1日三个生效期。分析认为,这种分阶段生效策略既为谈判留出窗口,又能持续放大特朗普的压力。
Part.
4
欧盟的反制出现微妙调整,反制清单总价值从原披露的280亿欧元缩水至210亿欧元,欧盟明确表示此次反制旨在回应美国3月对钢铝加征关税,针对美方4月升级的汽车关税及所谓“对等关税”,则宣称将“分阶段应对”,留出政策缓冲期。

美国政治新闻网认为,尽管欧盟的回击没有预期的那么激进,却也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报道称,根据欧盟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对美商品反制清单中,如机车、摩托艇、牛肉、木材和大豆等,都针对性地打击了美国共和党传统票仓所在的“红州”或“摇摆州”。
以大豆为例,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对欧盟出口的大豆中,有82.2%都来自路易斯安那州,这恰好是“红州”。美国大豆生产商上个月就抨击了特朗普的关税行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打贸易战也好,反制措施也好,从来不只是经济手段,它后面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含义。它是希望通过这种反制手段,来达到影响特朗普的政治地盘的目的。
但这份清单的得来并非一帆风顺,欧盟内部也在博弈。在最初的报复清单中,主要产于美国肯塔基州等“红州”的波旁威士忌也位列其中。特朗普公开威胁说,如果欧盟对波旁威士忌加征关税,美国将对欧盟酒类产品征收200%的关税。在法国、意大利和爱尔兰的游说下,欧盟最终剔除了波旁威士忌。尽管法国总体上主张对美关税态度强硬,但在本国利益问题上还是选择了妥协。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盟豁免美部分产品关税的微妙操作,折射出其在双重博弈中的战略定力。内部需平衡成员国利益诉求,精准测算征税对各国产业的冲击;外部则要以“27国统一战线”姿态与美国周旋。
关税风暴下,欧盟方面表示,尽管美国占全球商品贸易的13%,但欧盟的目标是保护剩余的87%。

随后,欧盟开始频频与中国沟通。
4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冯德莱恩通电话,李强表示双方要推动新一次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冯德莱恩称,欧盟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对欧中及弱势国家造成严重影响。10日,冯德莱恩又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中欧合作已超越应对特朗普政策的战术层面,上升至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的战略高度。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双方需共同扛起多边主义大旗,既要做全球化成果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动荡时代贸易体系的"压舱石"。

“欧洲新闻”对此评论称,欧盟成员国外交官们历来对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存在分歧,他们注意到了事态发展,但并未急于做出裁决。报道还引述匿名外交官的消息称,欧洲对华态度并未完全改变,但风向正在发生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洲对华政策正面临战略重构的十字路口,欧洲内部仍存争论,但多数欧洲国家已突破“因美征税而近华”的权宜逻辑,转向“无论美方立场如何都坚定发展对华经贸”的长期战略。

特朗普不断变化的关税措施,让不少的经济体晕头转向。虽然多方都在期待转圜,但是特朗普政策并非利己但一定损人的这种趋势恐怕是很难撼动。全球非美市场也很广大,有智慧的经济体在积极谋求美国之外更多的机会。

制片人:宋阳
编导:胡远蓉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