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过失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刑法和民法等领域,通常被视为承担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涉及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
刑法上的主观过失
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预料到危害结果发生,或者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料到危害结果发生但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民法上的主观过失
民法上的过错是指当事人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的合法权利带来损害,在主观上对这种损害持放任或者希望的态度。
过失犯罪的两种类型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主观过失在法律和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在刑法中,主观过失是确定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在民法中,主观过失则与民事责任的承担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