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谷杂粮粉,吃出糖尿病!这些错误的养生方法你中招了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8:05:00    


生活越来越好,大家也越来越注重健康、注重养生。然而,有些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对身体的危害却是非常大的。


下面这些大家常做的事情,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病。


这些错误“养生法”


你中招了没?

常吃五谷杂粮粉


“多吃五谷,不生杂病!”于是,“五谷杂粮粉”悄然流行起来。

很多人觉得杂粮粉既方便,好处又多!但其实恰恰伤身。

五谷杂粮最重要的就是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磨成粉后膳食纤维反而被破坏了,只剩下淀粉和糖类。

常吃五谷杂粮粉对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对身体不利。吃多了,恰恰会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糖尿病。


天天喝粥

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常年吃粥;也有少数讲究药膳的人,通过吃药粥来保养身体。


据观察,长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较消瘦,原因是老年人的胃动力较差。


长期吃粥,人体得到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不够体内消耗,导致营养失衡。


所以,经常吃粥和吃药粥虽是养生一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体很虚弱,或是治病需要。


乱补维生素


很多人把维生素当作万能品,每天吃几片,觉得有益身体健康。


其实,如果身体不缺乏维生素,无论患何种病,服用维生素都是一种浪费,甚至会加重病情。

例如,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

平时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药品,但只有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

一旦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还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

乱补钙


补钙的观念在我国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强壮,于是大把大把地吃钙片。


钙并非补得越多越好——

我国营养协会推荐,体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钙量约为1000毫克,除了在饮食中获得外,额外补充的钙量为300~700毫克。

过量补钙会影响到人体对铁和锌的吸收,还容易引起高钙血症、肾结石等并发症。

其实,健康均衡的饮食即可提供足够的钙。好的钙源包括牛奶、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趁热吃”


我们国人有着“趁热喝”、“趁热吃”的习惯。嘴的欲望是满足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就太重了。

人的食道十分柔嫩,只能承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

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日常生活中,不要吃过烫的食物,温度都尽量控制在60℃以下。

这样养生不花一分钱

大笑


据统计,每笑一声,从脸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加体育运动。大笑100次,相当于骑15分钟的自行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不过,高血压患者、处于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不宜大笑。

晒太阳


俗话说,“阳光是个宝,晒晒身体好”。


人体皮肤上含有大量的7-脱氢胆固醇,它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3,然后被吸收入血,经肝和肾中羟化酶的作用生成活性维生素D。

活性维生素D可以在肠道、肾脏及骨等多个组织器官发挥作用,既可促进钙、磷吸收,又能直接调整骨代谢,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补血


脚是阴血的大本营,脚一冷,血液循环就会放慢,所以,这个地方就比别处容易感受到冷。


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血管机能,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泡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应以脚背泛红、身体微微出汗为宜。年轻人每天泡15~20分钟,老年人可延长至20~30分钟,水温不要超过40℃。

不过,有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糖尿病、严重心脏病的人不适合泡脚。

勤读书


老年痴呆归根结底是大脑功能衰退,记忆能力丧失。


勤于读书、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防治老年痴呆的发生。

转动眼球


电脑、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可是长时间看电脑、手机,会让我们的眼睛疲惫不堪。


在工作间隙,可以闭上眼睛,采用上、下、左、右的顺序巡回转动眼球。每个方向,眼球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极限处。


这种转动眼球的方法,可以锻炼眼肌,使眼睛灵活自如,炯炯有神。适用于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睛疲劳、眼睛干涩,对眼肌麻痹的康复也有好处。



图片

图片
把脚靠墙上10分钟,不费一点力气,全身气血都 “ 通 ” 了
失眠搓脚,早醒揉手,多少失眠都是这么搓好的!
7个不起眼的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健康!看完赶紧改掉!图片
编辑:雪娇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