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人团队最新发现:八子补肾逆转衰老细胞,破解矽肺病治疗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5:00:00    

矽肺病,这一因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粉尘导致的致命性职业肺病,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1】。矽肺病患者肺部会逐渐纤维化,形成不可逆的矽结节,并最终导致死亡。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现有疗法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疾病进展【2】。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衰老细胞在矽肺病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二氧化硅诱导的肺血管内皮细胞衰老会释放大量促纤维化因子,加速肺部结构破坏【3, 4】。因此,若能靶向衰老细胞,或可打破纤维化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中医药抗衰老研究异军突起。以八子补肾为代表的中药复方,因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备受关注。2023年,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的一项重要研究证实,八子补肾通过逆转DNA甲基化衰老时钟,将老年小鼠的生物学年龄从50岁“回调”至35岁,并显著延长其健康寿命【5】。这一发现不仅为抗衰老药物开发提供了范例,更提示其在复杂疾病干预中的潜力。

创新中药为矽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的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发表题为“Senescent endothelial cell-derived Galectin 3 promotes silicosis through endothelial-fibroblast and endothelial-macrophage crosstalk”的研究,将八子补肾的临床应用推向新高度【6】。

团队首先通过小鼠肺组织和体外内皮细胞(HUVECs)模型,证实二氧化硅(SiO₂)暴露显著诱导内皮细胞衰老。

实验显示:

SiO₂处理的小鼠肺组织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升高,纤维化标志物(如纤维连接蛋白、胶原蛋白I)及衰老标志物(P16、P21)表达上调。

体外实验中,HUVECs经SiO₂、依托泊苷等刺激后,细胞体积增大、SA-β-gal活性增强,P16/P2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基因(如IL-6、TGF-β1)表达增加。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显示,人类纤维化肺组织中衰老标志物普遍上调,提示内皮细胞衰老是矽肺病的关键起始事件。


研究进一步发现,衰老内皮细胞通过分泌Galectin 3(Gal3)介导纤维化进程:

矽肺小鼠肺组织及SiO₂处理的HUVECs中Gal3表达显著升高,且Gal3阳性内皮细胞在纤维化肺组织中富集。

Gal3通过结合TGFBR1受体激活TGF-β通路,诱导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FMT);同时通过TLR4激活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释放IL-1β等促炎因子。

敲除LGALS3或使用中和抗体可阻断纤维化效应,证实Gal3的核心作用。

转录因子CEBPB被证实直接结合LGALS3启动子区域,驱动其转录。矽肺小鼠肺组织及衰老HUVECs中CEBPB表达显著上调,敲低CEBPB可抑制Gal3表达并逆转细胞衰老表型。这一发现揭示了Gal3上调的表观遗传机制,为靶向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最后,科研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验证了八子补肾(BZBS)与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的协同疗效:

体外实验:BZBS和NMN显著降低HUVECs的SA-β-gal活性、P16/P21表达及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积累,延缓细胞衰老。

体内实验:BZBS和NMN治疗显著减轻矽肺小鼠的肺组织损伤,降低胶原沉积和α-SMA表达,且对老年小鼠效果更为突出。

作用机制:BZBS通过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氧化应激延缓衰老;NMN通过补充NAD⁺改善代谢,共同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分泌。


未来之路:精准医学与中医药的碰撞

文章通讯作者倪春辉教授在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上强调,肺纤维化是衰老细胞累积与慢性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药复方八子补肾(BZBS)通过多靶点干预展现出独特优势。

倪教授指出,尽管BZBS的疗效明确,其复杂成分(如炮制后生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解析。未来研究可结合单细胞组学与代谢组学,揭示复方中药的协同效应;同时,探索Gal3-siRNA与BZBS的联合疗法,或能实现“精准靶向+整体调控”的创新策略。此外,针对尘肺病等职业性肺纤维化,抗衰老治疗与早期干预的结合可能成为防治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https://doi.org/10.1056/NEJMicm2312247

【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2)60235-9

【3】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2733

【4】
https://doi.org/10.1038/s41419-018-0432-1

【5】
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23.114384

【6】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605

【7】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92867422013770

【8】
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4.1557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