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3月25日消息(记者庄滨滨 王纪民)太湖烟波涵碧色,洞庭山水育灵芽。洞庭山碧螺春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苏州太湖洞庭东西两山(现吴中区金庭镇、东山镇),因外形卷曲似螺、色泽碧绿、具有独特的花果香气而著称。千年匠心在一揉一捻间流转不息,洞庭山碧螺春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注入源头活水。
清明前夕,位于洞庭西山的天王坞茶叶基地迎来“明前茶”采摘季。采茶工清晨上山,进入茶园后,众人便穿梭在梯状分布的茶园里忙碌起来。只见采茶工手指上下翻飞,摘取茶树上的嫩芽。一上午时间,众人茶篓里陆续装满了翠绿饱满的芽叶。
采摘、挑拣、分级,仅是序章,真正的匠心在灶台间升腾。温度接近300摄氏度的铁锅中,制茶师傅倒入新茶,双手或单手将青叶沿锅壁盘旋揉转,转眼锅中水汽蒸腾。芽叶在锅中发出微微响声,直至叶片暗绿,青气消失,茶香显露,这就是高温杀青。紧接着是搓团显毫环节,此时,锅内温度降到120摄氏度左右,制茶师傅将叶团滚动翻转,随即将茶放在两手掌中搓团,直到茶叶外形呈现条索卷曲和茸毛显露,这也塑造了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品质。40多分钟过后,一锅茶叶炒制完成,经过散热后,即是成品。
“碧螺春茶需要当天采摘,当天炒制完成,不能过夜。炒制过程中的关键就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从事碧螺春制作多年的国茶大师沈四宝告诉记者。茶桌上,沈四宝取一勺碧螺春茶叶,在杯中倒入80摄氏度左右的水,随即放入茶叶,只见带茸毛的茶叶迅速落入杯底,紧接着茶叶舒展开来,散发着清香,轻抿一口,茶香带着花果香,沁人心脾。这滋味,是茶香,更是洞庭烟雨、千年匠心。
天王坞茶叶基地以300亩核心茶园为轴,联动周边3000亩茶园共绘“绿经济”。茶园观光、非遗制茶体验、茶果市集等文旅项目,让游客沉浸于“采茶东篱下,制茶烟霭中”的诗意。茶场所在的金庭镇2.23万亩茶园更依托“镇村企”三级监管网络,推动24家地理标志企业、22家农产品地标企业协同发展,带动1.2万余户茶农增收。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区’、缥缈峰茶文化体验园、天王坞茶家乐集群等特色项目。开发‘采茶研学’亲子线路,增加游客接待人数,带动茶农的综合收入增长。”金庭镇农林服务站技术员钱能说。
如何保护、传承好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市通过立法(如《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举办炒茶竞赛,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结合茶文旅融合项目(如茶文化博物馆、非遗体验路线),用新业态将“茶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公众认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