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风筝如同一抹亮丽的色彩,承载着无尽的欢乐与梦想。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常常被送到乡下爷爷家。爷爷是个热爱生活且心灵手巧的人,总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充满趣味。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爷爷总会亲手制作一只风筝,然后带着我去村头那片广阔的田野放飞。
爷爷制作风筝时十分专注,他找来竹条,耐心地削成纤细的骨架,再用宣纸精心糊制,最后用彩笔绘上我心仪的图案。当一只栩栩如生的燕子风筝在爷爷手中诞生时,我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奔向田野。
田野里,微风轻拂,我按照爷爷的指导,牵着风筝线,逆风奔跑。风筝随着风缓缓升起,我高兴地欢呼起来,眼睛紧紧盯着那越飞越高的风筝,爷爷也在旁边为我鼓掌喝彩。那一刻,风筝仿佛承载着我的快乐与希望,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之中。玩累了,我们便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飘荡的风筝,爷爷会给我讲他小时候放风筝的故事,那些简单而质朴的过往,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温暖与美好的种子。
上了中学后,学校组织了一场风筝比赛。得知这个消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和爷爷放风筝的场景,我决定制作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参赛。在准备比赛的日子里,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学习制作风筝的技巧,还向美术老师请教如何绘制更精美的图案。
比赛那天,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传统的蝴蝶风筝、老鹰风筝,还有独具创意的卡通造型风筝。我的风筝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随着老师一声令下,风筝纷纷飞向天空。我熟练地操控着风筝线,凤凰风筝越飞越高,在众多风筝中脱颖而出。最终,我凭借精美的风筝造型和娴熟的放飞技艺荣获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奖状,我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教会我放风筝的爷爷。
后来,社区组织了非遗传承活动,我有幸参加了风筝扎制课程。授课的是陈玉林老师,他对风筝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风筝作为非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制作风筝的过程并不简单,从挑选竹材、削制骨架,到裱糊、绘画,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对待。陈老师耐心地指导我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将竹条削得均匀光滑,如何让风筝的骨架更加稳固。在绘画环节,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都融入风筝的图案之中。当一只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风筝制作完成时,我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扎制风筝的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如今,每当我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风筝,那些与风筝有关的美好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从爷爷手中的自制风筝,到学校比赛的荣耀时刻,再到社区里对风筝文化的深入学习,风筝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也让我在不同的阶段收获了快乐、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风筝的记忆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作者:潍坊十中 郑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