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空美术演绎极致浪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03: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4月24日,我们迎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尽管人类借助航天科技探索太空不过数十年,但艺术家们畅想地外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已出现绘制于建筑和各类器物上的星图,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则涌现了鲁本斯油画《银河的起源》等经典之作。深邃的宇宙,如同一座蕴含美学宝藏的殿堂,吸引着人类放飞想象。

如今,战国漆凤鸟羽人中潜藏的飞天幻想,穿越2000多年时光照进现实,围绕“飞天梦”展开的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一方面,这由艺术史发展规律决定,社会创新活力的提升,激发了艺术裂变的动能;另一方面,科学和艺术如同人类文明的两翼,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天然“富矿”。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对深空的认知与对飞天的向往,不仅塑造着中国人的宇宙观,更为中华美学注入浪漫色彩。壮丽星空激发的澎湃诗意,感染着历代文人墨客,也成为当代美术创作追求的重要维度。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大展中,董文通油画《飞天·中国航天人》、倪春林与曹玉玺合作的综合材料绘画《问天·量子世界与文明密码》(见图)等作品,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观念,谱写出一首首恢弘的太空交响诗。

从“嫦娥”探月到“羲和”逐日,中国航天逐梦苍穹的征程,始终与中国人对宇宙的美好想象相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也滋养着航天相关设计。“望宇”登月服借鉴传统铠甲形态,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分别为敦煌“飞天”飘带、火箭升空尾焰造型,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华美学观。诸如此类的设计作品还有很多,既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美,也生动表明,正是中华文明的丰厚底蕴,孕育了科技进步的万千气象。

去边界化和跨媒介的趋势,以及探索太空热潮的兴起,助推各类新艺术形式大胆拓进。蔡国强30多年来持续创作“与外星人对话”系列作品,用烟火艺术表达对宇宙的好奇。徐冰则将艺术作品涂装于商业火箭上,开启航天科技与艺术的共生之旅。在“无穹”中国·航天沉浸艺术展等展览中,不少创作者融合太空影像、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呈现新时代的科技美学气质。

以太空为创作灵感的各类新形式的艺术作品,将知识谱系图像化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家尽情表达丰沛的情感和流动的思想,让观者真切体验浩瀚宇宙之美,获得一种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进而激起人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勇气。

星空浩渺无垠,逐梦永无止境。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助推艺术家将思考触角延伸至人类尚未全面探索的领域,在梦想远航的征程中不断发出审美之问,开拓艺术新途。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朱平)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7日08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