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身心健康更是千家万户的牵挂。
为进一步助力青少年体魄和心灵“双向奔赴”,连日来,市政协围绕“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组织政协委员、教育专家、家长学生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走进全市多所学校、体育健身场所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倾听一线声音,汇聚各界智慧,共同为我市青少年的阳光成长建言献策。
围绕加强体育锻炼共商量
2月26日下午,在历城二中(唐冶校区),宽阔的足球场上一群姑娘们正来回奔跑训练,青春的汗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们就是勇夺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的历城二中女足。当天,“商量”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历城二中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经验做法,大家还走进小马悦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全民健身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商量。

调研组了解到,当前我市校园体育已形成多元化特色,但学生日均锻炼时间不足、课程趣味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
“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还是有待增加,希望建立机制,把更多的体育时间留在学校。”市政协常委、济南市医保局局长阮师漫认为,无论在课时还是课后,都应给孩子足够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宁则建议,打造十五分钟运动圈,协调社区、学校、体育场等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同时建设更多体育设施。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不强。”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柴英铭建议,应从小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自主选择权,老师要带头进行体育锻炼,并更多组织开展集体体育团建活动。
在市政协委员、历下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汪颖春看来,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好办法。她建议,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将八段锦、太极拳、投壶、蹴鞠、滚铁环等,改编为体育课的一些游戏,低年级以趣味性为主,高年级增加竞技规则。
聚焦关爱心理健康建真言
好的体育教育犹如阳光雨露,既强健体魄,也润泽心灵。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成为很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闫秀梅近期和团队研究探讨了2009至2024年间我国高中生心理韧性及各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心理韧性总分和各个纬度得分均随着时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也间接说明,当下孩子的耐挫力在下降。

为此,闫秀梅建议,要加大专业心理教师招聘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并切实落实心理教师的各项待遇;织密社交服务网络,打造集测评、咨询、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专业性;实施校园护苗专项行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等。
“我建议融入全学科心理教育场景,构建校园心理健康保护体系。”汪颖春认为,首先进行阶梯式课程设计,开发符合济南本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材。其次,开展课程间交叉心理素质培养,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壁垒。再次,搭建体验式活动载体,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计划,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专业机构负责人,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崔亮亮建议,落实同质化管理,将心理量表的使用、结果、监测流程等在全市层面进行整合,统一规范化实施标准;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动态化监测机制;进一步健全协同化工作机制,将心理体检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中,发挥专业机构力量,实现医教协同配合。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有63.5%的求助案例同时涉及家庭教育失能、经济贫困、亲子关系恶化等复合型问题。”市中区政协委员、山东智慧家长教育咨询公司总经理殷永胜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卫健、妇联等部门参与,统筹制定教师能力标准及服务规范,进一步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表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教育破圈、跨界、拆墙,下一步将与专业机构、社会机构、高校一起跨界,实现“家校社”联通,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紧扣“体心融合”教育献良策
让体魄和心灵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连日来,“商量”调研组还走进槐荫区培新小学、商河县春晖小学等地,聚焦如何把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通过体育锻炼赋能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调研和现场商量。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崔亮亮建议,可以让现有学校的体育老师和心理老师两个专业团队携手,把体心两育的课程进行融合,并选择一些体心两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通过典型试点的做法,探索以体促心的案例模式。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兴趣。”历城二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矿水建议,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在数字商量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针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议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同质化,提高创新性,完善评价体系与后续跟进调查。”“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的思想,积极参与亲子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多从家长和教师层面入手,教育好‘教育者’,让其有更高层次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建议小学期间每周设置两到三次大课间(60分钟以上),组织体育活动。”
王纮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孩子是共同的未来。下一步,市教育局不仅要把责任、担子担起来,还要用心用情、用智慧去做好工作。市教育局也会把这次“商量”的成果体现到日常的工作改进中,力争让协商的成果能够落实到孩子在操场的笑声中。
记者:张成地 通讯员:朱哲宇 编辑:刘雨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