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布依族石板建筑的生存智慧与设计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2:04:00    

编者按: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少数民族民居和特色建筑,是当地群众基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理念所创造的文明结晶,是构成色彩斑斓的贵州风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晨薄雾未散,黔东南的侗寨鼓楼尖顶刺破云层;安顺六百年屯堡石墙上,布依族石匠的凿子与明朝古砖碰撞出火星;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群中,苗族绣娘端坐“美人靠”,手中彩线飞舞。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峰林间,18个世居民族孕育的建筑智慧如同活态基因库,将各民族的生存哲学、族群记忆与文明对话凝固在梁枋榫卯之间。循着墨斗弹线的声响,这些传承千年的“会呼吸”的文化密码,如珍珠般散落在贵州的田野山涧间。

镇山村村路由青石板铺就。王子琪 摄

清明时节,记者来到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时,娄波刚点上香薰、泡好绿茶,房梁上悬挂着的纸舞龙随热气飘动,屋外,一只北红尾鸲正在石板墙底的阴凉处漫步。

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水库中段的半岛之上,依山而踞,三面环水。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蜿蜒而上,石墙、石瓦、石屋层层叠叠。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布依族村寨,历经400余年风雨,至今仍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镇山村石板建筑。毛蓉 摄

布依族作为贵州世居民族之一,其民居以独特的“石木混合”体系闻名。当地民居的石材取自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层积岩,薄如瓦片、轻巧易塑,村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骨、石板为肤,构建出兼具功能与美学的建筑。石板屋顶排水迅速,木构架轻盈透气,较为适应贵州多雨潮湿的气候。“每一块石板都是自然与匠心的对话,它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布依族对土地的敬畏。”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娄波如是说。

娄波望着窗外的石板院子。

村寨总体布局同样尽显智慧。房屋依山势层层叠落,朝向既纳阳光之暖,又揽水库之景。镇山村布依寨是屯堡文化与布依文化相融相生的传统聚落,分为上、下两寨,寨子之间以屯墙为界。上寨原是明朝屯兵所在地,集中构建,连片居住。因为是军队驻扎场所,故寨子的四周均建有石头砌成的屯墙围绕。下寨是民居的布依村寨,独具特点的木石结构建筑,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布局,并向两侧延伸,显得更为开阔。

娄波未改造前的三合院落。

2020年冬月,在上寨各处观光的娄波,无意间拨开一人高的杂草,看到了一座快要垮塌的老三合院……这三合院虽残破,其格局却暗含着族群伦理:正房居中为堂屋,厢房分列两侧,通过地坪高差区分长幼尊卑。当地文创品牌主理人郑薇介绍:“一家两姓(李、班)共居的传统延续至今,石板墙既是隔断,也是血缘的纽带。”

娄波绘制的三合院。

面对年久失修的三合院,娄波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将艺术设计的思维融入修复:保留穿斗木构架与斑驳石板墙,仅替换腐朽梁柱,用现代工艺加固接缝。“传统建筑的破败感可以算作是历史叙事的一部分……”修复后的院落,新旧材料并置,古今时空交织。

经娄波改造后的镇山村清代石板建筑。

紧接着,娄波又进一步提取布依族文化符号。传统木雕花窗的几何纹样,转化为庭院铺装的线条,光影透过镂空投射于石板墙,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在娄波看来,设计的本质是用当代语言重新编码文化基因。这种“符号化”创新,既保留了石板建筑的原始肌理,又赋予其现代审美价值。

当地石板材料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墙面。

如今,镇山村已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新聚落”,10余位来自绘画、音乐、摄影、设计、雕塑等领域的创作者陆续扎根于此,将废弃石板房屋改造为工作室、展览馆、民宿等。艺术实践还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当地居民李江涛将自家院落改造一番,村子形成“艺术工作者引领+村民共创”的模式,研学旅行、手作工坊等文旅项目应运而生。

艺术工作者在镇山村三合院前举办艺术活动后留影。

从明代石板建筑到当代艺术聚落,民族建筑的活态传承,见证着镇山村的发展,印证着民族建筑的不竭生命力。

改造后的院落。

当艺术与土地相遇,镇山村的“石语”正跨越时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谱写诗篇。2019年,镇山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跻身“全国文明村镇”。

正如娄波所言:“保护传统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旧材料讲述新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王子琪

图/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娄波供图

编辑/刘立超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陈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