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走进川东村落,探秘蜀中军防要塞式住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1:00:00    

陈芳 任禹舟 川观新闻记者 罗海韵

在广安市武胜县方家沟村,宝箴塞依山就势而筑。石砖垒起烽火记忆,碉楼镌刻岁月纹路,正是这座军事要塞,吸引了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来武胜考证,并题词赞誉为:“全国罕有,蜀中一绝之军防要塞式住宅——宝箴塞”。

是谁建造了这座罕见的军事要塞,又为什么修建在武胜县?带着这样的疑问,4月13日,川观新闻记者来到距武胜县城20公里车程的宝箴塞。

走进宝箴塞西塞正堂,塞墙石壁上刊刻着一篇“宝箴塞记”,段氏家族族长段襄臣在文中写下修筑宝箴塞的初衷。“武胜县位于五县交界处,地理环境复杂、战略位置重要。与此同时,清末战火连绵,经历大规模‘湖广填四川’,形成自我防护的移民文化。”宝箴塞景区负责人肖远忠介绍,为了庇护子孙繁衍生息、保障一方安宁,段襄臣选择了宅院西侧山脊筑塞设防,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应运而生。

宝箴塞内观

为什么这座建筑群不叫寨而叫塞?原来,段襄臣充分利用地形,在周围山梁的最高点选址,用高达10余米的围墙将住宅与要塞连为一体。同时,借助要塞下大面积的耕地和水源,在围墙内修建加工作坊和仓库,兼顾防御的封闭性和生产生活的开放性。

就这样,始建于1911年的宝箴塞古建筑群,经过段氏家族多年苦心经营,终于在1936年建成,具备军事防御工事和传统川东民居两种功能。落成后的核心区约7.5平方公里,主体构筑物占地1.5万平方米,塞内有8个天井、108个房间、110道门、124个瞭望孔。

宝箴塞的建筑材料以条石和木材为主,取材实用、构造朴素。城墙石料最长达6米,墙厚50余厘米,中间用土石夯实,板石铺面。“整个建筑用石料上万立方米,从哪里来,用什么运输?至今仍是谜。”宝箴塞景区负责人肖远忠说。站在东塞环形通道平台,从瞭望孔向外望去,数里之外的风光尽收眼底。

宝箴塞外景

防御性民居里建有戏楼,也是宝箴塞建筑的特色之一。“大家请看,戏楼正面雕刻着各类神仙图,主人期望用来保护世代平安……”跟随讲解员的带领,武胜中学师生正在开展 “宝箴古塞观蜀中”研学课堂,他们触摸防御条石,研究菱形射击孔,对历史和建筑的好奇溢于言表。

与同类军事防御建筑相比,宝箴塞在区域建筑规划方面有着难以仿效的特征,满足防御工事和生产生活所需。东塞水井藏着逃生通道,石质蓄水池充当消防池;西塞院内有7口石质水缸,充足水源可作灭火之用。围墙山塞、碉楼和宅院虽连为一体,形成高度防御的地方民居群落,却能保障各个家庭自由地生产生活,体现了独特的民防建筑文化。

方家沟村老院子

为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方家沟村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我们特别注重保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维护文化遗产形态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宝箴塞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杰说。

(图片和视频素材源自武胜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