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俊 丘北县平寨乡党委书记,省委党校第3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学员
李洪亮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把稳乡村文化振兴方向之舵,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指明了实践路径。
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价值。文化是人类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享性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体系、艺术表达和物质成果,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工具,也是群体身份认同的核心。它具有社会凝聚、身份标识、认知框架和创新源泉等重要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文化振兴则是通过系统性地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激发传统文化资源,提升现代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综合发展,从而增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振兴乡村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振兴乡村文化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振兴乡村文化能够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与人文精神,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的平寨实践
文山州丘北县平寨乡世代居住着汉、壮、苗、瑶、彝5个民族,各民族能歌善舞、团结互助、文化氛围浓厚。近年来,平寨乡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振兴,以壮族特色的花米饭为背景,打造了花米主题公园、花米缘农场、花米缘餐厅、花米稻田(七彩稻田)等系列IP,精心策划举办了多届“丰收节”“稻田音乐节、艺术节”“四季村晚”等主题活动,不断激发文化活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推进“非遗+”大有可为。通过“非遗+”的创新路径,将非遗与现代科技、旅游、教育、文创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使其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平寨乡携手花米饭制作传承人何琼鑫,探索出“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建立基地、成立企业、构建营销网络,成功将壮族传统花米饭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IP,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创新“农耕文化+”大有可为。创新“农耕文化+”文旅融合、数字科技、教育研学等模式激活乡土资源,赋能产业升级,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平寨乡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群众参与”模式,以稻田为舞台打造农文旅融合体验。将尝新节、丰收节与文艺演出深度融合,举办“农耕体验+民族文化展示+文创市集”系列活动。同时,科技赋能“七彩稻田”,展示科技助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累计吸引众多游客,为群众创收。
实践“传统村落+”大有可为。以“传统村落+”模式推行保护发展并举,整合资源促增收,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国家级传统村落革雷村,依托古榕奇景、吊脚楼群、天生桥、革雷瀑布及普者黑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优势,打造“古村+山水+文化”特色旅游,推出壮锦展演、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开展摄影采风、文化研学,实现“古村焕新颜、文化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传承“红色文化+”大有可为。通过“红色文化+”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旅游、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振兴,实现“红色教育”与“铭记历史”双轮驱动。平寨乡以“布凹会址精神”为内核,构建“红色实景+沉浸教育”融合模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推出支书讲革命故事、民兵忆往事、老兵讲军旅故事等活动,吸引研学团队、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团队等前往布凹会址参观学习,让红色基因在体验中传承。
开展“活动场所+”大有可为。以“活动场所+”模式,整合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等多元功能,构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创新“村史活化+幸福联动”模式,在蚌勒上寨建成乡愁记忆馆和“一老一小”幸福驿站。乡愁记忆馆以300余件农耕器具、民族服饰为核心,制作了150张村民“幸福笑脸墙”活化乡愁记忆;“一老一小”幸福驿站依托3A级景区游客中心,配备象棋、积木等5类43套文娱设施及500册图书,建成全龄化服务空间。通过“文化展陈+代际互动”,实现传统村落“软文化”与“硬设施”协同发展。
经验启示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平寨乡着眼长远来谋划、立足实际来推动、形成合力来落实,以文化振兴赋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组织有力是关键保障。从政策制定到资源调配,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为文化事业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同时,组织有力是确保文化振兴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一个高效、有序的组织架构能够明确各方职责,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文化项目顺利推进。
统筹全局、分类施策是根本路径。乡村文化振兴涉及面广,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市场规范等多个领域。这就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系统推进的整体布局。然而,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必须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特点制定精准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部门协作、强化保障是关键环节。乡村文化振兴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宣传文化、财政、教育、旅游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文化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为文化项目提供经济支持;教育部门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文化人才;宣传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为文化振兴提供全方位保障。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是核心所在。解放思想意味着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只有敢于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才能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创新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动力,要求我们在文化创作、传播与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技术和理念。无论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还是在文化内容创作上大胆尝试跨界融合,创新都是推动文化走向繁荣的关键。只有将解放思想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真正实现文化的振兴与繁荣,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