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用好中国智慧解决当代难题。中国作为文明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文明政党,其身份认同深深根植于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中。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也必然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核的规律性认识。
“浩然之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之一,在儒家传世经典《孟子》一书中,它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人格修养的实践。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并升华了孟子的“浩然之气”,缔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守正创新、勇担使命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志气
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李大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到毛泽东“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代代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志大而大,志小而小”,树立远大志向乃是孕育“浩然之气”的根基。
“志比青山历久弥坚。”毛泽东曾言:“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长征时,红军的足迹踏遍11省,历时742天,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才取得了伟大胜利。“持其志,无暴其气。”坚守住志向、坚定住意志是修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方法。
“志若金刚烈火难摧。”在指挥青岛日商纱厂罢工时,已是肺病晚期的王尽美硬撑着身体坚持斗争,受尽酷刑拷打的江竹筠仍喊出“要用生命去建设崭新的国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面对极端困境时的钢铁斗志,是凝聚“浩然之气”的关键途径。
“草鞋踏碎千重雪,挑粮偏上最陡崖。”共产党人“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坐而论道的静养,而是在火热实践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淬炼。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当下有的干部忽视个人志向的追求,只想当“太平官”,于公误国误民,于私影响理性奋斗精神的养成。高远坚韧之志,犹如铁之成钢、刀之成刃,靠锻造、靠砥砺。广大党员干部应接续传承孟子的“浩然之气”,将之升华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豪情,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把气转化为内在的力,主动到重大斗争一线、艰苦复杂地区摔打磨练,真正锻造成为疾风劲草、烈火真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浩然之气”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血气融合,是人性和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是伟大,最是刚强。
铁骨挺立不屈脊梁。当陈延年在刑场拒绝下跪时,他挺直的不仅是革命者的身躯,更是对孟子“威武不能屈”的千年回应。这种敢于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铁骨”的核心。
傲骨铸就高风劲节。“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不管是物质诱惑还是精神折磨,都不能使叶挺动摇分毫。这种立身正、忠于党的铮铮气节,契合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之境,正是超越世俗权力观念的“正义”。
风骨挑起自强担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再到“天眼”“蛟龙”“量子通信”“海牛Ⅱ号”等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自尊自强的精神从容应对惊涛骇浪。这种“反躬自缩”“反求诸己”,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完善。
“破茧何须待春讯,刀刃向内自成锋。”共产党人“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独善其身的消极避世,而是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跃迁、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同时,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多元思想挑战着主流价值观念,冲击着党员干部的自律防线。广大党员干部应接续传承孟子的“浩然之气”,将之升华为“终刚强兮不可凌”的气魄、“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底气
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又曰:“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必须使正义内化于心、仁无不覆,才能充沛于身,否则就会失去底气。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因一路走来初心不改,人民才成为“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底气源自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国之道在于施行仁政,争取人民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都进行过尝试和探索,正因我们党始终爱惜人民、敬畏人民,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底气源自人民的创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胜利,红旗渠“人工天河”是人民“不服输”的自强不息,小岗村“包产到户”是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勇气……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不是人民的智慧创造。
底气源自人民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过去,人们要吃饱穿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党带领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抗疫情,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共产党人“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置身事外的袖手旁观,而是躬身入局的实干担当。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新挑战,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虽然党的宗旨、党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但党员的个体价值趋向等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问题。“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广大党员干部应接续传承孟子的“浩然之气”,将其升华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义、“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信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严谨。当我们把“民族复兴”的大志化作“关键小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将“浩然之气”的修养融入“我将无我”的奉献,就能真正实现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理想境界。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气象。
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到“志气、骨气、底气”的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有力支撑。要坚持“两个结合”,用好中华文化智慧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踔厉开拓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单位:中共海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