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泰斗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80多岁在B站上开课讲鲁迅,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年轻人纷纷称他为“精神导师”。
他就是钱理群。
他演过电影、喜欢京剧、出版过摄影集、爱打麻将,还在课余时间带学生踢足球。如今进入暮年的钱老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虽自嘲“已与社会告别”,但其思想却始终活跃在“第一现场”,探究“衰老”,也关注儿童文学。在他看来,老年仍然可以创造,尤其是当今高科技时代,更有了再学习、再创造的可能。当这位学术界的传奇人物选择在养老社区度过晚年生活时,“北大教授进养老社区”瞬间成为热议的话题。他在养老社区依然继续学术研究和创作,撰写书稿500多万字,他的首部关于养老话题的新书——《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也刚刚温暖上市。

他将自己退休后二十余年的生命体验与思考都渗透其间。作为有全局视野、社会关怀的学者,钱老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与体验提升到“中国与世界养老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此外,书中也细腻描绘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同时对社会养老、医学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钱老在书中直接给出了养老人生的核心目标:要恢复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和他人,以及和自己内心关系的三大和谐,由此调整、完善我们的人性与人生。
提出了晚年人生的两大基本追求与设想——老年“休闲人生”的本性、本质,就是“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也即“五大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
他提到,进入养老社区,不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是重新审视自我人性的机会。在这里,他重新挖掘那些曾经有过、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能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并努力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是在老年时有这种经历,才让他的人性和生命焕发出全新的形态。虽然身体不再年轻,但他成了一个“超越性的老人”。岁月虽然带来了衰老和失去,但他的内心和精神却实现了超越,焕发出别样的活力与光彩。
如今的他,虽已步入暮年,却依然保持着赤诚之心,在人生的新阶段持续发光发热。他用自己简单却丰盈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哪怕到了暮年,依然可以活成自己曾经仰望的模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