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生活轨迹就像蜿蜒曲折的河流,有一马平川的顺遂,也必然会遭遇湍急的险滩;有繁花似锦的繁华,也躲不开寂静清冷的低谷。但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有一样东西始终紧紧伴随我们,那就是健康,它堪称我们持之以恒积攒的宝贵 “财富”。而要牢牢握住这笔财富,坚持养生便是那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那是一个静谧又有些紧张的值班夜晚,时针悄然指向 23:00。急救车尖锐的鸣笛声划破夜空,打破了医院外的宁静。55 岁的老张被担架匆匆抬下了车,此刻的他状况糟糕透顶。只见他意识模糊,呼喊他却毫无反应,右侧肢体软塌塌地耷拉着,完全不听使唤。一旁的妻子早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地哀求着:“医生,求求你们赶快救救他,他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啊!” 那悲戚的声音,揪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紧急检查迅速展开,老张的血压数值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高压竟然飙升到了 175mmHg,低压也达到了 100mmHg。头颅磁共振的结果更是犹如一记重锤,显示为大面积脑干梗死,这可是极其凶险的状况。医生们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开启绿色通道,争分夺秒地对老张进行抢救。先是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紧接着又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中,医生们发现老张的基底动脉闭塞了,大家齐心协力,经过多次艰难尝试,终于使血管部分再通。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老张。术后 24 小时,他的脑水肿情况急剧加重,可怕的脑疝出现了,无情地压迫着呼吸中枢,最终导致呼吸停止。尽管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可还是无力回天,老张还是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后来经过深入了解,老张的悲剧其实早有伏笔。他长期饱受高血压的困扰,血压数值常年居高不下,一直在 160/100mmHg 以上。但他却大意地认为,自己身体没啥特别症状,就不愿配合吃药,平时也很少主动去监测血压水平。每年体检时,医生都反复提醒他血压过高,必须要按时吃药控制,可他却全当作耳旁风,想起来了就吃一次,转头忘了就抛到九霄云外,对自己的病情丝毫不重视。

老张还有个极为不健康的习惯,就是饭后吸烟。他总念叨着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却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每次吃完饭,他就悠然自得地坐在餐桌旁,掏出一支烟,惬意地 “吞云吐雾” 起来。时间一长,这个习惯对他的血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科学研究明确表明,吸烟的脑梗患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的患者足足高出了 2.5 倍。烟草里含有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就像一群捣乱的 “小恶魔”,不仅会疯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还会让心跳急剧加快,进而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蹭蹭往上涨,大大增加了脑梗的发病风险。尤其要命的是,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常吸 10 支烟还要大得多。因为饭后,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了全力消化食物而加快速度,此时吸烟,会让更多的毒素趁机被人体吸收,对身体的危害简直呈几何倍数增长。
而这次老张发病,过程和往常饭后吸烟如出一辙。那天吃完晚饭,他像往常一样点上烟,刚吸了没几口,就突然感觉舌根发硬,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紧接着口眼开始歪斜,右侧肢体使不上一点力气,整个人 “扑通” 一声摔倒在地。家人吓得惊慌失措,赶忙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将他紧急送往医院。只可惜,老张脑梗的部位实在太关键了,医生们虽全力救治,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医生们痛心疾首地提醒:老张这次脑梗发病,和他长期高血压不控制,以及饭后吸烟这个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二者难辞其咎。

话说回来,人一旦过了 45 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预防脑梗就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饭后,有 “四不急” 千万得牢记,可别不当回事。
别着急吸烟
烟草这东西,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大家一定要想尽办法戒烟,同时也要远离二手烟的危害。对于那些烟瘾特别大、特别顽固的烟民来说,尤其要注意,饭后千万别吸烟。前面已经详细讲过饭后吸烟的巨大危害性,这里就不再赘述,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一点牢牢刻在心里。
别着急睡觉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饭后犯困的体验,这是因为饭后血液大量聚集到胃肠道,忙着消化食物,相对而言大脑的供血就不足了,所以人就容易犯困。但可千万不能饭后马上就去睡觉。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就有所下降,此时大脑供血本就不足,要是立刻睡觉,血液循环会变得更慢,血管堵塞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条水流缓慢的河道,时间长了,泥沙就容易淤积,堵塞河道,血管堵塞也是同样的道理。
别着急生气

发脾气、情绪激动这种事,不管什么时候都尽量要避免,饭后尤其得注意。人在吃过饭后,身体内会产生一定热量,血液循环也会加快。要是这时候再发脾气,就如同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上浇了一桶油,血压会更容易飙升。这种血压的急剧变化,特别容易引发脑梗、脑出血、冠心病等严重疾病。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身边有些老人,在吃饭时因为一点小事生气,随后身体就出现了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饭后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别着急洗澡
不少人都习惯饭后马上洗澡,对于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影响还不太明显,但中老年朋友们可就得格外注意了。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在胃肠,以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此时其他器官的血液供应会相应减少。要是立刻洗澡,身体的皮肤和肌肉血管会扩张,需要更多血液,这就使得血液又大量聚集到胃肠道和皮肤组织,血压就会下降,进而造成大脑、心脏相对供血不足,甚至可能诱发脑梗、心梗等可怕疾病。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老年人发病常常在洗澡的时候。另外,洗澡时水温也有讲究,千万别用过热或过冷的水,否则会导致血流速度过快或者血管突然收缩,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引发血管疾病。一般来说,适宜的洗澡水温在 36 - 39℃比较合适。
想要保护好血管,预防血管堵塞,其实做好 “4 个字” 就行。

喝水,堪称血管天然的稀释剂,它不含任何热量,对身体益处多多。多喝水能够稀释血液,帮助身体把毒素排出体外,让血管内环境更加健康。平常要尽量少喝那些高糖饮料,在喝水的时候,不妨泡一些对血管有益的干果,这样养生效果更佳。像白开水、柠檬水、绿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保证 1500 - 2000ml 的摄入量就可以。每天清晨,喝上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就像给血管来了一次温柔的 “冲洗”,让血液流动更加顺畅。
如今,很多人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沉迷于刷手机、看电视、打麻将,长时间久坐不动,却不知道这对血管的危害极大。长期久坐会严重影响下肢血液的流动速度,血流一慢,就容易形成血栓,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且,久坐还会影响身体的供血,大大增加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多项研究都表明,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运动,比如每周进行 150 分钟,每次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能够很好地保护血管,维持血管内皮功能,还具有抗氧化作用。想象一下,运动就像给血管注入了一股活力,让血管时刻保持弹性,充满生机。

睡眠时间不足,经常熬夜,这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起来,促使体内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它会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同时还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导致血管堵塞,大大提高脑梗的发病风险。睡眠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一场细胞的 “修复盛宴”,能够帮助人体细胞修复与更新,维持各个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睡眠还有助于排泄血液内的胆固醇,减少血管壁内 “垃圾” 的沉淀,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睡眠呢?入睡时间小于 20 分钟,夜间睡眠时间能达到 7 - 9 小时,夜间醒来不超过 2 次,并且醒来后很快就能再次入睡,少梦或者做梦但醒来后不能完全回忆,这样的睡眠质量就比较理想。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睡眠,该睡的时候就好好睡,别熬夜。要知道,熬一次夜,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却会悄悄削弱我们原本活力满满的免疫力。对于那些失眠的人,可以尝试在睡前喝杯温牛奶,洗个热水澡,或者用温水泡泡脚,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或者冥想,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改善失眠状况。

转转头部
平时不妨多活动活动头部,左右转动,上下点头,像 “摇头晃脑” 一样。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头部、颈部的血液流动,有助于保护血管,还能改善颈肌僵硬的状况,减轻颈椎病带来的不适。每天花上几分钟,活动一下头部,就像给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做了一次按摩,让它们时刻保持 “活力”。
转转手腕
用手腕画圈,顺时针转 30 下,再逆时针转 30 下。通过增加手部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大家可以在工作间隙,或者看电视的时候,顺便活动一下手腕,简单又方便。这小小的动作,就像给手部的血管来了一次 “小疏通”,让血液流动更加顺畅。
转转下肢
下肢有着 “第二心脏” 的美誉,因为人体血液的 30 - 40% 都分布在下肢。要是下肢循环不好,就特别容易出现血栓性疾病。研究发现,每天花 5 - 10 分钟,做一些抬腿、压腿、转动脚踝、踮脚等动作,都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回流到心脏,增加血管弹性,从而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坐在沙发上,就可以抬腿锻炼一下;在小区散步的时候,顺便转动一下脚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运动,却能给下肢血管带来大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