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们主要给老百姓协调解决那些难事烦心事,什么邻里有矛盾了、夫妻闹离婚了、小孩厌学了等等。现在村里风气越来越正,糟心事越来越少,日常工作内容也不一样了,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活动。”3月26日,说起自己“红色代办员”的身份,王真真满脸自豪。
王真真是漯河西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建立“红色代办员”制度后,首批选聘到村里的40余名大学生之一。从最初只认识村党群服务中心在哪,到走遍水坑赵村350余户家庭,从跟着村“两委”干部打打下手,到成为熟悉村里各种事务的行家里手,她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基层治理力量,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西城区着力打造“贴心党建·红色代办”服务品牌,以本乡本土高校毕业生为重点,选聘“红色代办员”覆盖全区26个行政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搭建30余个红色代办服务站点,整合党建、综治、民政等方面服务内容,提供社保缴纳、矛盾调解、困难救助等40余项全程代办服务,收集群众需求后,区镇村分级研判解决,累计代办便民事项达2600余件。
“这批年轻人刚来的时候,别说有些群众了,我们村干部心里其实也犯嘀咕,毕竟基层人多事杂不好干,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吃这个苦,结果人家真坚持下来了,给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任谁见都说中。”提起“红色代办员”们,水坑赵村党支部书记赵来广笑着说。

围绕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里的“红色代办员”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书记说事、小院议事、民情恳谈会等活动240余次,处理宅基地纠纷、低保认定等问题110余个,民主公正、过程公开,群众的参与感强了,积极性高了,问题基本不出村就解决了,大家也渐渐养成了有事先协商、议事不找事的习惯。
“现在村里大伙有个啥事儿都去找村干部和代办员,基本上大小事都能在村里解决好,乡亲们很少往镇上跑。”水坑赵村村民杨大姐说,以前不知道代办员是干啥的,现在还真离不开这群代办员。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40余名“红色代办员”与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们采取创作顺口溜、拍摄短视频、召开板凳会等方式宣传“一约四会”等内容,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开展“母亲健康快车续航行动”“送戏下乡”“法律服务进村(居)”“春风行动”就业创业专项服务等活动70余场,常态化开展乡村儿童课堂、村民读书会等活动200余场,表彰“好儿女”“好邻居”“好乡贤”“道德模范”等榜样典型40余人,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愈加浓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得益于群众身边的“红色代办员”等一批基层治理骨干不懈努力,水坑赵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卫生村”“漯河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成绩,更是西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成果的缩影。
不仅如此,水坑赵村探索建立“红色代办”的制度,示范带动全区“红色代办”服务站建设,让“红色代办员”走到老百姓身边,民呼我应民需我为,打通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百米”,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蒋晗 王家鑫 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