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12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消息,4 月 11 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 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 ITER 现场。
该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 ITER 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
据介绍,ITER 磁体馈线系统是 ITER 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聚变堆磁体传输能量和冷却介质,以及提供控制信号的反馈,同时在故障态下作为磁体储能的泄放通道,确保磁体能量的及时安全泄放,被称为磁体系统的“生命线”。由等离子体所 100% 自主制造及测试,也是国内承接的工程复杂程度最高的采购包,共计 31 套,总重约 1600 吨。
作为磁体馈线系统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共有 9 套,由直径 16 米、高度 3 米的半环结构组成。该内馈线作为馈线传输的最终段,直接与校正场线圈(补偿磁体系统由于制造和装配造成的磁场误差)相连接,超导尺寸下的接口精度仍需达到 ±2.5 毫米,超导部件需保证 10 千伏直流耐压下绝缘电阻不小于 500 兆欧和 5 千伏局部放电测试中小于 6 纳库仑,接头盒电阻小于 5 纳欧。
针对以上要求,项目团队发展了针对大尺寸部件的全包络高精度测量网络、半叠包预浸渍带绝缘工艺、纯铟搭接的超导接头盒等技术,关键部件超导接头盒小于 0.5 纳欧,领先于业界同行。
项目团队自承接 ITER 磁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以来,至今已经完成了 85% 的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相继攻克了 68 千安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低温超导接头、低温绝缘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累计交付馈线系统大部件上百套,总重超 1400 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 31% 提升至 100%。
IT之家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获悉,该所承担了超导导体、校正场线圈、磁体馈线、电源、诊断等众多采购包,占中国承担 ITER 采购包任务的大部分,并且修正了原 ITER 电源和馈线设计方案,规避了潜在的运行风险并促使中方 ITER 份额大幅度提高。依靠自主研发,掌握了系列聚变工程关键技术,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在 ITER 七方中居前列,创造多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