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食沙拉、代餐奶昔、低碳水主食、复合果蔬汁、预制轻食菜品……在国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消费者需求增长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轻食产业正在加速扩容。
据欧睿国际发布的报告《“数”读轻食产业的确定性增长机会》,2023年国内代餐轻食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达30%。不断增长的行业数据吸引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局,市场投融资动作活跃,传统餐饮企业跨界轻食赛道,新晋轻食品牌加速产品创新,以期在千亿规模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与此同时,热度之下的轻食、代餐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产品品控问题时有发生,种种“短板”仍有待行业补齐。
轻食赛道加速扩容
与传统的代餐粉、代餐饼干、果蔬汁、沙拉等产品相比,如今的轻食概念逐渐泛化。
“轻食”不再特指某种食物,而是具有均衡、健康、简单属性的各类食品与饮食方式,范围扩大到乳制品、新鲜果蔬、调味品、营养膳食补充剂、现制饮品、休闲零食、堂食餐饮、预制轻食菜品、外卖轻食等。
近几年,轻食属性产品热度走高,高蛋白、低糖、低盐、低脂食品持续增长。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7年—2023年,国内无糖及低糖食品市场规模从5525.7亿元增至6796.3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9040.4亿元;零脂及低脂食品市场规模从2439.1亿元增至2823.1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3748.8亿元;高蛋白食品市场规模从1044.8亿元增至1845.4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2701.1亿元。
据未来轻食产业研究报告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轻食产业数据报告》,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抖音平台上销售最好的几大轻食品类涵盖鸡胸肉和土鸡、调味汁/调味料、即食产品、主食类、烘焙产品、代餐等;该平台单品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轻食品牌包括食者道、大希地、不集、三德子、蒲花岛、袋鼠先生、董小姐、薄荷生活等。

4月27日,北京某便利店销售的轻食产品。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摄
政策引导叠加市场需求,驱动轻食市场快速增长。政策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引导合理膳食,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等目标。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此之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学减肥。
需求方面,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更加注重选择健康的食品饮料。欧睿国际报告数据显示,分别有42%和50%的消费者会选择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糖分含量,65%的消费者会为了健康而选择天然食品,有57%的消费者会为了消化健康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44%的消费者愿意选择营养且便宜的食品。
轻食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其中,80后、90后的消费者占比超过70%,他们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健康与时尚。女性消费者略多于男性,占比约55%。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轻食的接受度也更高。
投融资动作活跃
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刺激”下,轻食行业新品牌陆续涌现。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新成立的轻食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3690个、4248个、4573个。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品牌也通过引入新技术升级产品工艺、调整配方。
不断增长的行业数据令轻食品牌获得资本关注。据IT桔子、观研天下数据,自2013年轻食概念在国内大范围传播后,其经历了由冷渐热、再遇冷、再变热的过程。2023年,我国轻食行业资本市场逐渐升温,相关投资事件有3起,已披露投资金额为1.06亿元。
以全麦烘焙为核心的七年五季,2019年获得众海鸿嘉天使轮融资,此后又拿到A轮和A+轮融资;瘦身减肥解决方案提供商“薄荷健康”,2011年至2021完成6轮融资,其中D轮融资金额达到20亿元;轻食品牌“鲨鱼菲特”,2020年至2023年拿到5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金额达到亿元规模。2020年12月,“田园主义”品牌方杭州轻食主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元气森林入股,2021年获得Pre-A轮融资,2024年7月再次获得A轮融资。
此前号称全麦面包销量第一的田园主义,还透露出上市野心。据《泰州日报》2021年9月3日报道,总投资达5亿元的田园主义面包工厂于2021年7月中旬在泰州兴化投产。田园主义创始人之一、杭州轻食主义公司董事薛磊当时透露,兴化工厂投产后,田园主义全麦面包产能可扩大3倍—5倍,计划5年内在主板上市。
轻食餐饮创新突围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轻食餐厅的起源应该从2002年第一家新元素餐厅开始。红餐大数据显示,较为知名的沙野轻食现有门店283家,蔓味轻食现有门店335家,Wagas沃歌斯拥有门店232家,超级碗91家。其他轻食品牌的门店数大多不超过百家,一些品牌的门店数量仅为个位数。
曾经的网红轻食品牌如“米有沙拉”、“好色派沙拉”等,如今几乎没有消息。2015年,靠着“三百半裸斯巴达肌肉男”走在北京街道上送沙拉、随后因扰乱公众秩序被公安部门叫停的“甜心摇滚沙拉”,2019年业务停摆。有“轻食鼻祖”之称的新元素餐厅也在2021年底宣布进入破产清算流程。Wagas沃歌斯则在2022年传出品牌易主消息,安宏资本宣布从Wagas创始人手中收购60%的股权。全国门店数一度突破50家的“米有沙拉”也因经营不善逐渐退出市场……暴露出初代轻食沙拉品牌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另据NCBD(餐宝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轻食沙拉市场规模达到141.8亿元,同比增长18.7%,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165.8亿元,但轻食口味不佳、价格偏贵、复购率低等“瓶颈问题”亟须解决。从品类存活率来看,轻食餐饮企业2023年闭店率为27.0%,高于餐饮行业平均值22.6%,属于“高危品类”。
市场竞争激烈和消费需求升级,迫使轻食餐饮品牌不断创新,打造出更符合本土需求的“新式轻食”。以成立于2015年的Foodbowl超级碗为例,其“碗”里不仅有鸡胸肉、三文鱼等常见轻食食材,还配上谷物饭,加入黑豆酱、辣白菜,这种富有中式特色的口味搭配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同时,相比于轻食中多惯用的生冷食材,很多轻食餐饮企业以“暖”为关键词,对食材进行熟制处理,并推荐消费者加热食用。
从“健康中国2030”战略到“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以新鲜、健康为亮点的轻食品类再次迎来机遇。不少传统餐饮品牌瞄准轻食赛道,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袁记云饺、老乡鸡等品牌都纷纷跨界尝试“控卡”产品、套餐。
尚无强制性统一标准
口味单一、价格较高、统一标准缺失,被认为是轻食市场当前面临的几大问题。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不同种类的轻食、代餐产品执行标准不一,各品牌对于产品的实际“功效”处于自说自话状态,消费者缺乏判断产品优劣的权威依据。
就主打补充果蔬概念的“液体沙拉”而言,有产品执行GB/T31121《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有产品执行的是GB71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就“低碳面包”而言,一些产品执行的是GB70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有一些执行的是GB/T20977《糕点通则》,还有一些执行的是GB/T20981《面包质量通则》;在代餐奶昔领域,有产品执行GB196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有的执行GB/T29602《固体饮料》标准,有的执行GB241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还有一些速食类轻食,如燕麦蒸饺、轻食餐,执行的是GB192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
中国烹饪协会2022年发布的《轻食营养配餐设计指南》明确轻食定义为,“控制总能量(减少脂肪和钠的摄入),同时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营养素的均衡”,但缺少执行细则、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2025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公布60款轻食样品的测评结果显示,轻食样品食材丰富、搭配多样,不同消费者、商家对轻食的认知和定位都存在差异。
由于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许多轻食类产品一味强调低脂肪、低碳水、低热量等卖点,易对消费者合理均衡膳食形成误导。例如,一些“液体沙拉”产品宣称补充每日所需蔬菜,一袋约等于384克新鲜果蔬,实际仅指膳食纤维含量。还有一些魔芋蛋糕、魔芋面等产品强调低卡、低脂、低碳水,但蛋白质含量偏低。
2020年,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多家单位参与起草的T/CNSS002-2019《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实施。相关编制说明提出,近年来我国代餐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各类代餐粉、代餐棒等大多以普通食品形式生产加工,在产品销售中多宣称通过饮食替代方式帮助消费者控制体重,但缺乏科学统一标准,市场已暴露出因缺乏统一标准而导致的产品配方不科学、产品使用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夸大宣传、消费者无从选择、市场混乱等问题。
工作组对市场上常见的24种代餐食品进行统计发现,1款产品能量达到每餐835kJ(200kcal),有4款接近835kJ(200kcal),80%以上的产品每餐能量达不到200kcal(千卡),并建议搭配牛奶、果蔬等其他膳食。而参考国际代餐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澳新都对代餐食品每餐能量摄入有最低值规定,即不少于200kcal或225kcal。加拿大关于代餐的规定还指出,代餐食品需要满足直接食用或者按照产品说明搭配水、纯牛奶、低脂奶或脱脂奶,每份代餐食品能量需达到225kcal(945kJ)。
《代餐食品》团标建议,代餐食品每餐提供能量应大于835kJ(200kcal),不高于1670kJ(400kcal),用于代替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部分代餐食品”需要搭配牛奶、蔬果等膳食,建议每份提供能量不低于80kcal(334kJ),小于200kcal(835kJ)。为避免用极低能量膳食,长期食用代餐食品或“部分代餐食品”,每日最低摄入能量建议不低于800kcal。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轻食领域尚缺乏统一的行业共识,各品牌依据自身特色对轻食概念进行多元化诠释。构建一套内容更为详尽、覆盖企业范围更广的轻食标准,对于激发行业创新潜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品控问题时有发生
除缺乏统一标准外,轻食代餐产品品控问题也时有发生。
很多餐饮品牌的能量碗和沙拉打出“暖食”概念,但食材依旧生冷,较传统餐饮存在更多污染风险。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认为,没有经过热烹调的凉拌果蔬可能有致病菌污染,蔬菜原料可能受到寄生虫卵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像轻食使用较多的三文鱼,由于环境和养殖条件不同,有的三文鱼经检测发现有异尖线虫等。2024年,有媒体在探访数家网红轻食店发现,制作轻食的食材没有冷藏保存,放在冷柜保存的食材也没有加盖。经送检,4份轻食均存在大肠菌群超标问题。
营养成分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检测值却与标示值存在差距,这样的营养素虚标问题在代餐产品中并不少见。2020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2020年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显示,中粮天科、碧生源等4款样品部分营养指标的实际检测值与标签标示值不符。
另据上海市消保委2021年8月发布的一份测试报告,某批次“田园主义”原味全麦面包的部分营养成分标示值与实际检测值不符,如碳水化合物检出值为45.7g/100g,比产品标示多出约36%,减去膳食纤维含量后多出16%;所含能量实际检出值为1060kJ/100g,比产品标示的746kJ/100g高出40%。同年9月4日,田园主义品牌创始人朱江涛通过视频致歉,称自己作为“企业一号位”管理失职。
2022年1月,北京消协从电商平台上购买8款固体饮料类的代餐粉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有4款样品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标准要求。在核心营养素方面,“活力达”蛋白代餐奶昔固体饮料(巧克力味)钠的标签值为300mg/100g,实测值801mg/100g;“诺特兰德”强化维矿代餐奶昔固体饮料(红豆牛奶口味)钠的标签值为314mg/100g,实测值460mg/100g。在维生素类方面,“绿瘦”红豆薏米蛋白固体饮料维生素A标签值为217μgRE/50g,实测值为407μgRE/50g;Keep高纤蛋白奶昔(伯爵奶茶味)维生素B6标签值为1.08mg/100g、实测值为0.367mg/100g,维生素C标签值为121.7mg/100g、实测值为57.0mg/100g,烟酸标签值为19.28mg/100g、实测值仅为7.084mg/100g。
一些原料添加太多,也会引发问题,主打“营养轻负担”的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就曾出现过此类案例。2024年3月,不少网友在网上爆料喝完45元一杯的Blueglass“畅”系列酸奶后上吐下泻,还有人因肠胃炎进了医院,该酸奶也被戏称为“新型泻药”。据报道,该酸奶每杯含5000亿活性益生菌,并添加了至少40克的膳食纤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徐仁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酸奶中的益生菌含量几乎是每日推荐量的100倍,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20克—40克的上限。
从电商平台展示的产品信息来看,部分轻食品牌旗下拥有多个SKU(最小存货单位),多采用代工生产模式,这为品牌方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田园主义”除部分产品为自行生产外,其鸡肉燕麦团代工方来自山东聊城;魔芋凉皮代工方来自江苏南通、河南洛阳、河南温县;果蔬纤体粉代工方来自河南商丘;低脂鸡小胸受委托加工方为福建龙岩一家企业。此外,薄荷健康、七年五季、糖学友、暴肌独角兽、光合力量、低卡博士等品牌均拥有多个代工方。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王萍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