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正在翻译艾米莉·勃朗特作品的杨苡望着窗外,嘴里一直重复着“Wuthering Heights……Wuthering Heights”。直到她灵感闪现,激动地写下了四个字——“呼啸山庄”。2025年4月,由导演爱玛·赖斯改编自小说的音乐剧场《呼啸山庄》席卷沪上。法国戏剧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Anne Ubersfeld)曾提出:文学文本与演出文本存在着语义对应,变化的仅为“表达材料”,而导演的任务是将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导演赖斯以惊艳的跨媒介翻译,唤醒了人们的文学记忆。
演员虽身兼数“职”,却未稀释叙事的连贯性。主创团队以“贴标签”的形式,通过不同旋律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关系。《Cut Through the Dirty》代表了希斯克利夫的野心与诡计;《蓝铃花》贯穿全剧,成为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感情变化的标志。

在剧中,音乐成功地起到了营造氛围和角色抒情的作用。其中,多数歌曲采用与故事发生地——约克郡(英格兰东北部的地区)的气质相吻合的“英国民谣摇滚”。现如今,“摇滚”已成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刻画出角色的追求与信仰。剧中保留了小说第九章中的经典桥段,“天堂并不是我的家……我要回到尘世上来……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这是凯瑟琳面对世俗婚恋观的真情流露,歌曲《凯西的诅咒》中那近乎撕裂和极具爆发力的演唱,是她的挣扎与不甘,成为了点燃全场的高潮。
在两幕之间,编舞巧用“行动的重复”和“再现”技法展现角色性格和命运归宿。“侧手翻”刻画了凯瑟琳与小凯瑟琳在少年时的无拘无束;“跳绳”展现出少年时期的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小凯瑟琳的欢乐与“束缚”;在两幕结尾,群演的托举描绘出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死亡”。
《呼啸山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创意融合:“荒原”合唱团借鉴了古希腊悲剧,兼具介绍和评述剧中人物的功能;以木偶来展现儿童角色,巧妙地增添了童趣;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亮相时挥舞的“皮鞭”以及“书籍”做成的小鸟,都展现了原作中的隐喻;小黑板课堂、角色场外求助和充满“英式幽默”的“官方吐槽”,实现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不会拉大提琴的演员不是好医生”,体现了“演员”和“乐手”的身份变换。这一切的巧思,为“沉重”的剧情增添了趣味。

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在问世之初,曾饱受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它在戏剧、音乐和舞蹈等领域重现光芒。音乐剧场《呼啸山庄》在音乐创作、戏剧结构、编舞和创意方面的奇思妙想及对小说的合理重塑,随着沪上春风,一同飘向“约克郡”的“荒原”。
(作者系青年乐评人)
原标题:《文汇·观众席 | 来自“荒原”的呼唤》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宣晶
来源:作者:宋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