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7日讯莒南县岭泉镇位于莒南县西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莒南县东接七大港口、西融临沂商城的重要窗口,号称莒南县域西大门,是莒南县小麦的重要产区,获得省级吨粮称号。近年来,工业经济也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土地、林木、经济、建设等利益纠纷随之增加,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诉求多样、数量高发的态势,单一的调解模式已无法迅速、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
因此,岭泉镇借鉴“汉字田字格”平衡布局,创新实行“田字格”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构建分级分类、协同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实现矛盾化解质效双提升。
创新机制建设,搭建“纵横贯通”的纠纷化解架构
横向架构为镇、村、网格上中下三级组织架构,镇级统筹调度、村级一线化解、网格前端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人管、分级管、管到底”。纵向架构为左中右三支纠纷化解队伍,整合调解员团队、法律服务团队以及联动普法团队,调解员团队通过“拉家常式调解”,成为纠纷化解的“前沿哨兵”,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吸附与温情化解;法律服务团队由镇、村两级法律顾问专业力量组成,扮演“法治后盾”角色,确保矛盾纠纷处置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联动普法团队聚焦“源头预防”,整合综治、派出所、妇联、司法所等部门,以“普法小讲堂”以案释法等创新形式开展靶向普法,将法律知识嵌入纠纷易发场景。岭泉镇目前有5名专职调解员,123名村级调解员,15名“一村一法律顾问”,确保所有的矛盾纠纷均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化解。
分类精准施策,划分“四大象限”解纷调处模式
“这块地我就算最后哪怕自己不要了,我也必须要去讨个说法!”2024年3月,岭泉镇淇岔村村民王某与李某因村东头5.2亩山林权属问题爆发激烈冲突,村里也先后多次前去调解,均已失败告终。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根据“田字格”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的顺序,村级调解员立即将矛盾双方分开,随后由党委副书记牵头,司法所联合自然资源所、经管站成立专班“会诊”,调取该地块所有权。事实清晰后由党委书记召开了联席会议,提出“确权到户+收益共享”模式——将5.2亩山林确权为村集体资产,优先由王某、李某联合承包经营,收益按比例分配。至此,这场矛盾纠纷在各级的协同努力下得到了闭环处理,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以“田字格”划分四个象限,实现矛盾分层化解。“田”字中间分为四个象限,原则上,第一象限内的纠纷由村“两委”干部、村级调解员、网格员等人员进行调解处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处理不成的自动转交至第二象限;第二象限由镇调解员、管理区书记、司法所人员共同调解处理,推动“难事不出镇”;第三象限内的纠纷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统一召集,镇各相关部门协同攻坚化解;第四象限的纠纷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召开联席会议处理,整合资源“啃硬骨头”。四个象限分级办理机制,明确了各级纠纷的办理权限,杜绝了办理纠纷时各级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达到了灵活高效处理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
强化内核驱动,通过“四问叩击”激发工作活力
“我们要求对于参与调处任何一起矛盾纠纷案件,都需要参与的工作人员‘四问’自己:是否将矛盾化解作为分内之责,而非简单推给调解员?是否仅停留在‘灭火’层面,未能深挖分析问题?是否到现场勘察各类纠纷状况?是否坚守法治底线?”岭泉镇党委书记王兰洁说道。在深化“田字格”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中,岭泉镇以领导干部“四问”机制为内核,推动矛盾化解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跃升。通过“四问”叩击责任,激发内核动力,对群众评价不高、问题处理不好的干部年底考核定为低等次,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田字格”工作法给予的系统性,更激活了基层治理“人人都是解铃人”的主体意识,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血液。
自“田字格”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的运用以来,对群众的矛盾需求层层诊断,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群众满意度100%,2025年,岭泉司法所将继续发挥“田字格”工作法的独特优势,开创“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矛盾纠纷化解新局面。(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49 鲁网